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打压,目的就只有一个:要中国大量企业倒闭,让大量工人失去工作,让失去的工人对抗政府,让中国经济刹车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让西方的颜色革命暴发,让中国陷入大动乱,让中国像苏联一样失去执政权。 真正的博弈不是在公开的战场上,而是在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上。从华为事件开始,美国就不再遮遮掩掩。 封锁芯片、断绝操作系统授权、打击相关供应商,几乎就是对一个企业的外科手术式制裁。 这种做法的背后逻辑,是希望通过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失衡,让中国在制造业的核心环节上“失血”,继而波及上下游,影响就业,影响经济信心,最终制造社会焦虑。 美国的算盘打得很细,它深知,一旦大规模企业陷入困境,首先受冲击的就是工人阶层。 就业是民生之基,中国十几亿人口中,靠制造业吃饭的可不是少数。一旦这些企业因为技术封锁、出口限制、市场萎缩而难以为继,首当其冲的就是停产裁员。 而工人群体一旦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情绪波动势必会蔓延到更广的社会层面。美国的智库在公开报告中就曾多次提及,要“通过经济压力激化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目的就是想让中国内部的稳定出现裂痕。 这种打法并不新鲜。当年对付苏联,美国也是用“持久战”的方式,把苏联拖进军备竞赛,压垮经济,最终导致政治体系瓦解。 苏联的崩溃并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经济停滞,民众信心崩溃,统治集团失去方向。 现在,美国试图把这套剧本复制到中国身上,只不过手法更隐蔽,武器更精密。它不再靠冷战时期那种粗暴的对抗,而是通过科技封锁、金融制裁、舆论攻击、外交围堵等多维度手段,来制造中国社会的“不确定性”。 比如新能源领域,中国在电动汽车、光伏、储能电池等方面取得了全球领先。美国起初是观望,后来开始质疑所谓“产能过剩”,再后来就是联合盟友发起调查、设限、加税。 看似是贸易规则的争端,实则是对中国新兴产业的精准打击。目的依然是那一套:让中国新兴产业的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增长,让这些产业无法吸纳更多就业,让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动机”熄火。 舆论战也是美国擅长的领域。它通过铺天盖地的报道,把中国企业塑造成“国家代理人”,把正常的出口说成“倾销”,把产业补贴妖魔化成“国家操控”。 目的不在于讲道理,而在于制造认知混乱,让外部世界对中国产业失去信任,让中国民众对自己国家的道路产生质疑。这种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比传统战争更具杀伤力。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加紧对中国周边的地缘布局,拉拢日本、韩国、菲律宾,强化军事部署,制造紧张氛围。 经济上的围堵配合军事上的威慑,形成“双重压力”。美国深知,现代社会的稳定不仅靠物质,也靠心理。 一旦让中国民众产生“前途未卜”的焦虑,社会情绪就可能出现波动。而这种波动,正是它最希望看到的。 但失算的是,中国并不是苏联。中国的体制弹性强,经济韧性大,社会稳定有根基。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中国也没有走向动荡。 中国的应对方式,并非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更具战略耐心。从扩大内需,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从产业链的自主替代,到加强民生保障,中国已经在构建一套应对外部打压的“安全网”。 美国想通过一系列手段让中国陷入大动乱,最终像苏联那样失去执政权,这个算盘打得响,但终究打偏了。 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国家治理能力、人民凝聚力,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脆弱的模样。 中国的企业没有因为制裁而集体倒下,反而在压力中加快转型升级;中国的工人也没有因为外部打压而陷入绝望,反而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中国社会的稳定,不是靠强制维持的,而是源于对未来的信心。 归根结底,中国不是苏联,中国也不会成为苏联。美国的战略意图虽然老套,但面对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应变、不断进步的中国,它注定只能“望山跑死马”。 一国兴衰,从来不是外部决定的,而是由其内部的活力、制度的优势、人民的信念共同决定的。

									
									
									
									
									
									
									
								
驻倭华军
苏联的失败是精英阶级的背叛
用户96xxx82 回复 11-04 16:0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苏联人说得到、做得到,西方国家应该向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补发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平奖![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