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甘蔗太金贵,也不是男子太大意,而是商家的套路深得让人防不胜防。本以为9块9一斤是市场公道价,没想到一根普普通通的甘蔗,竟能卖出近百元的天价。 表面是明码标价,实则是利用消费习惯挖坑——谁买甘蔗不是按根算?偏偏这家店玩起了“斤两游戏”。 一开始男子也没多想,顺手让老板削皮切段,等到扫码付钱时才发现不对劲。91元!够买一箱水果了。后来他越想越憋屈,发上网吐槽,这才炸出不少同类遭遇的网友:有人买橙子被“8元一个”变“8元一斤”,有人街边15元能买一根的甘蔗,到这里成了“奢侈品”。 表面是价格争议,实则暴露了某些商家的经营心态——故意模糊计价单位,等生米煮成熟饭,消费者只能吃哑巴亏。 有人说男子不问价活该,可寻常买卖连根甘蔗都要像查账一样谨慎,这市场还谈什么信任?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消费观——下次买任何东西,先问清是“按斤”还是“按个”,毕竟套路防不胜防。商家若真觉得物有所值,大可大大方方说清楚:“这是西双版纳青皮蔗,9块9一斤,一根差不多九斤重,您确定要吗?”可惜,他们偏不。 真相曝光后,更多人开始用脚投票。就像中欧班列绕开波白边境改走南线,消费者也会转向更透明的市场。信任一旦被消耗,再甜的甘蔗也嚼不出滋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