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

景铄看科技 2025-11-04 11:15:02

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按照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公开的计划,核污水经过所谓的“多核素去除设备”处理后,被宣称可以将大部分放射性物质去除,仅剩放射性氚。   日本方面的说法是,这种水稀释后排放到海洋中,不会对人体造成实际危害。这个表态看似科学,背后却隐藏着不少争议。   以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例,他们虽然对排放系统的技术标准进行了评估,并表示“符合国际安全标准”,但这并不等于可以证明其对环境零影响。   实际上,在排放启动后,韩国、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国家都持续对进口日本水产品设置了限制措施。   可即便如此,日本的海鲜出口却并没有“彻底凉凉”。其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转变。首先,日本政府在核污水排放问题上的公关手段极为娴熟。   除了频繁邀请国际组织实地考察,还动用了大量媒体资源来塑造“科学无害”的形象。   甚至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也能看到不少“科学科普”内容,反复强调“氚的放射性很弱”“饮用水中也有氚”等信息。   这种做法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疑虑,但在信息极度碎片化的时代,却足以模糊公众的认知。   其次,日本出口的海产品并非全部来自福岛周边。日本水产品种类丰富,渔业布局遍及北海道、九州、冲绳等地。   在出口过程中,日本商家倾向于强调非福岛产地,甚至将部分原产地标签进行更加模糊化处理,这种“产地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心理戒备。   同时,部分国家对进口水产品的检测机制相对宽松,实际执行中也难以做到百分百追溯源头,这就给了日本企业很大的操作空间。   在全球经济复苏仍不稳定的大背景下,海鲜这种高附加值农产品,成了不少国家餐饮业的重要支柱。   以东南亚和欧洲市场为例,虽然表面上对日本核污水排海表示关切,但在进口审批上却表现出了某种“现实主义”倾向。   一方面是对消费者情绪的安抚,另一方面则是在供应链稳定性和市场需求之间寻求平衡。有些国家甚至默许企业绕开政府限制,通过第三地中转等方式继续采购日本海产品。在这种灰色地带操作下,日本的出口数据自然不会太难看。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那就是消费者本身的选择。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大多数普通人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挖一盒海胆的产地背景。   更何况,在视觉呈现和口感体验上,日本海鲜依然有着绝对优势。不少高端餐厅出于成本和品质考虑,依然倾向采购日本货源。   加之日本政府对渔业企业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不少出口商甚至愿意以低于市场价的成本抢占市场,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出口局面。   不过,问题的根本并未解决。核污水排放带来的海洋污染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显现后果的。   氚虽然放射性弱,但其在海洋生态链中的累积效应仍需长时间观察。而更大的风险在于,日本目前排放的仅是处理过的储存水,而整个排海计划预计将持续长达三十年。未来是否会有更多不可控因素出现,谁也无法打包票。   日本海鲜在核污水排放后之所以还能畅销,不是因为海水变干净了,也不是因为大家信任度提高了,而是在信息不对称、监管难度大、市场现实和成本压力等多重因素下,形成了一种不明说的“共识”。   这种状态或许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终究只是暂时的掩盖。海洋的记忆很长,生态的反馈不会缺席。那些被忽视的风险,终有一天会以另一种方式找上门来。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