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女大学生朱力亚被黑人男友马浪传染得了艾滋病,经过痛苦的沉沦过后,朱力亚振作起来,做出了惊人的决定! 2004年4月4日,在西安某三甲医院走廊上,22岁的朱力亚看着确诊单,感觉天旋地转。 这个西安姑娘的人生,从这一天起,被按下了“苦难加速键”。 朱力亚的故事,要从“向往爱情”说起。 她生在西安城郊菜农家庭,父母靠种花种菜供她读书。 从小要强的她,从中专拼到大学英语专业,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青春期的她泡在西方小说里,认定“真爱该轰轰烈烈,不计代价”。 这念头像颗种子,在遇到马浪时彻底发芽。 2003年,朱力亚在图书馆偶遇马浪。 学校附近音像店的偶遇,让她遇见了马浪。 这个自称巴哈马富商之子的黑人留学生,说着流利英语,虽然汉语磕磕巴巴,可对她热情似火。 送她进口巧克力,陪她晨读。 其次戳中她的是,马浪总说“我家在非洲有庄园”。 更让她心动的是,有个外国男友,让出身贫寒的她觉得“脸上有光”。 父母反对:“黑人男友靠谱吗?毕业后他回非洲怎么办?” 但朱力亚铁了心。 恋爱哪能先算“国籍账”? 她疯狂的搬出宿舍和马浪同居,把“跨种族爱情”当勋章,甚至在同学面前炫耀:“他对我比中国男生都贴心。” 可纸包不住火。 同居后,朱力亚发现马浪总偷偷吃药,发烧咳嗽也支支吾吾。 她问过几次,马浪只说“水土不服”。 直到2004年初,他突然说“回非洲探亲”,从此音讯全无。 “我以为他是害羞,谁知道是怕我知道真相。” 多年后,朱力亚恍然大悟。 马浪走后,朱力亚开始频繁发烧。 起初以为是“失恋伤身”,直到校医院抽血结果出来HIV阳性。 那一刻,她的世界瞬间崩塌了。 她不敢出门,只能选择将自己锁在出租屋,盯着天花板想:“我才22岁,难道要带着这病过一辈子?” 更煎熬的是对父母的隐瞒。 每次视频,她强撑着笑说“挺好的”,但挂了电话却躲在被子里哭到天亮。 学校的态度更让她窒息。 室友集体申请换宿舍,走廊里有人指指点点:“就是她,染了艾滋。” 校方劝她休学,理由是“避免影响其他学生”。 转机出现在一次电视节目。 她偶然看到专家讲:“艾滋病规范治疗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这句话像根救命绳,把她从绝望里拽了出来。 “既然没被病魔打倒,就该做点什么。” 她擦干眼泪,开始写《艾滋女生日记》。 2005年,朱力亚带着日记本走进高校礼堂。 她没有哭诉委屈,只是平静地讲:“我曾以为爱情能战胜一切,却忘了先看清对方是谁;我曾觉得‘跨国恋’很浪漫,却没想过要保护自己。” 那一刻,台下学生红了眼。 原来这不是故事,是他们身边可能发生的悲剧。 这本书和她的演讲像颗石子,砸进平静的湖面。 当时中国艾滋病性传播比例正攀升,朱力亚的案例成了“活教材”。 卫生部门统计,她的宣讲覆盖了十余所高校,直接影响数万名年轻人。 后来,她配合疾控中心做防艾宣传,去医院看望患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艾滋不是终点,好好治疗,日子还能继续。” 2007年后,朱力亚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有人说她病情反复,也有人说她仍在做公益。 但无论怎样,她留下的东西从未消失。 如今,我国艾滋病防治体系已大幅完善。 学校有了正规性教育课,疾控中心提供免费检测,社会对患者的歧视少了。 这些进步,多少有朱力亚的推动。 朱力亚的故事,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警示。 她不是“恋爱脑”的反面教材,而是用伤疤教会我们爱情里的“浪漫”需要落地,心动的前提是“看清对方”,生命没有“后悔药”,但可以有“预防针”。 现在的年轻人,面对跨国恋、网恋,或许该听听朱力亚的话。 “别被甜言蜜语冲昏头,先问自己:他值得我冒这个险吗?” 朱力亚的故事,如今依旧在流传。 最勇敢的救赎,不是原谅伤害你的人,而是站出来,不让更多人重蹈覆辙! 主要信源:(央广网——书摘:《艾滋女生日记》——字字血 句句泪)

夜色
坚果 滚蛋
用户10xxx57
这德行也能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