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冬天,考古人员打开沉睡1300多年的“天下第一粮仓”,扒开泥土,整齐排

陈砚之 2025-11-03 18:58:33

1971年冬天,考古人员打开沉睡1300多年的“天下第一粮仓”,扒开泥土,整齐排列的60多万斤的粮食,当专家将谷粒带回去种植,三天后老谷发新芽。 安金槐1921年9月生在河南登封大金店镇安庙村。那地方古迹多,他从小耳濡目染历史。1948年从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次年参加工作。1950年调到河南省文物部门,从事田野调查。这一步,让他走上考古路,一干就是50多年。 1952年,他参加文化部和中科院、北京大学办的第一届全国考古训练班,在郑州二里岗遗址实习。1953年任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副队长,主持二里岗发掘,把遗址分成上层下层各两期。这工作奠定他河南商代考古基础。接下来几年,他带队挖郑州商城,确认那是商代都城遗址。 1955年主持登封王城岗遗址发掘,证明是龙山文化城址,跟二里头遗址一脉相承。1960年代,他在郑州商城出土硬质陶器,论证商代原始瓷起源。还主持密县打虎亭汉墓、郑韩故城发掘。这些成果,让他成为河南考古领军人物。 1971年,他领导洛阳含嘉仓遗址发掘。之后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6年进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当商前期课题组长。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主编10多部书,发表130多篇论文。 话说1971年冬天,考古队在洛阳老城区北部铁路工地发掘。先清理表层土,渐渐露出砖墙基址。范围扩大后,发现圆形窖口密集分布。钻探确认东南区有287个粮窖,像蜂窝一样整齐。每个窖口大底小,圆缸形,口径8到12米。 重点是160号窖坑,保存最完整。揭开砖瓦层和夯土封盖,窖内堆满厚2.5米黑谷粒。测算体积,约60万斤。谷粒碳化变黑,但轮廓清晰。有机物含量高达50.8%,在国内出土粮食里罕见。这说明古人储存技术牛到家。 谷粒排列紧实,底部稍倾斜,便于取粮。采集样本送实验室。农业专家选谷粒泡营养液。第一天没动静,第二天壳裂开,第三天检查,42%长出嫩绿芽苗,根须正常伸展。发芽率超其他古代粮食,证明种子活力还在。 这些谷子主要是粟米,来自隋唐时期。含嘉仓建于605年隋大业元年,用了500多年。位置选在隋唐大运河关键节点,接洛河和黄河。粮食从江南苏州、楚州,北方邢州、冀州运来。出土砖刻“纳糙米七千石”,记录入库数量。 含嘉仓遗址占地43万平方米,相当于60个足球场。天宝八年,总储粮580万石,折合28亿斤,够长安百万居民吃两年。占全国粮储近一半,稳住帝国命脉。287窖总储2.5亿斤,每窖50万斤左右。 储存设计精妙。窖底火烧硬化,铺木板草席。壁抹青膏泥防水,内衬谷糠防潮。顶夯土密封,外盖砖瓦。保持温度15℃以下,粮食千年不腐。窖壁刻痕标存量,底部倾斜面实现先进先出。出土铭砖证明调配记录完善。 遗址建洛阳仓窖博物馆,复原160号窖剖面。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郑州储备库借鉴分层防潮,损耗率降37%。这些技术从古用到今,粮食保障体系一脉相承。 安金槐继续领多项发掘,到退休。2001年7月5日逝世,享年81岁。他一生挖出河南夏商周关键遗址,奠基中原考古。

0 阅读:32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