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一项存在了3000多年的陋习。女孩5岁时,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被女性长辈用

红楼背疏影 2025-11-03 15:17:52

非洲有一项存在了3000多年的陋习。女孩5岁时,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被女性长辈用刀片从私密处割下一块肉,然后再缝合上,整个过程骇人听闻,然而这项陋习,竟是为了一个可笑至极的理由。 2025年9月,索马里维和部队军医张磊在日记中记录:接诊一名5岁女孩,其私密处缝合部位溃烂化脓,系“切割礼”所致。 这项存续3000多年的陋习,核心依据为“控制女性欲望、保证贞洁”。它并非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交织着权力控制、地缘博弈的复杂产物。 以肯尼亚反切割组织创始人丽贝卡·洛科的亲身经历为例,1995年,5岁的她被祖母按在茅草屋地上,生锈刀片划过的剧痛,使她至今听到“刀片”二字仍会心生战栗。 缝合后她持续高烧七天,母亲暗中用草药敷治,才使其脱离生命危险。2025年她牵头的调查显示,肯尼亚仍有23%的女孩在10岁前经历切割,较2015年仅下降7个百分点。 考古学家在公元前1000年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发现切割痕迹,最初是古埃及贵族用于“区分奴隶与自由女性”的标识。 此后阿拉伯商队将其传入东非,欧洲殖民时期,殖民者为控制非洲人口,选择默许甚至纵容这一陋习——他们发现,经历切割的女性因身体虚弱更易于管控。 联合国人口基金2025年最新报告指出,切割陋习盛行的地区,女性识字率普遍低于30%,男性家暴率则高出其他地区45%。 索马里部落长老阿卜杜拉在2024年接受BBC采访时表示:“切割后女性活动能力受限,可更好地守护家产与子女。”这种将女性工具化的认知,是陋习存续的核心原因。 2023年苏丹内战期间,笔者随维和部队走访达尔富尔地区,当地医生透露,战乱期间切割率从28%攀升至41%。背后原因清晰:难民潮中家庭无力保护女性,便形成“切割后不易遭士兵侵犯”的认知。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武装组织将“完成切割”作为向士兵分配女性俘虏的“标准”。 法国在西非前殖民地推行“强制禁止法”,违者判处10年监禁,却引发强烈反弹——马里部落将切割视为“抵抗法国文化渗透”的象征,2025年当地切割率反而上升2个百分点。 中国参与的“中非妇幼健康合作项目”则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策略:在埃塞俄比亚培训当地女性成为助产士,以“现代医疗服务替代传统切割师职能”,两年内使试点地区切割率下降15%。 切割陋习并非单一形式。世界卫生组织2025年分类显示,最为残忍的“第三类切割”——切除全部外生殖器并缝合,在索马里、苏丹的实施比例仍达37%。 2024年沙特医疗队在也门救治的一名12岁女孩,因缝合部位过紧导致排尿困难,最终引发膀胱破裂,险些丧命。部分西方媒体仅报道“轻微切割”案例,有意淡化陋习危害性,本质是为降低干预成本。 男性在陋习中的角色较为复杂,并非全为支持者。乌干达农民奥维诺的女儿在2022年被祖母暗中带去实施切割,导致大出血。奥维诺愤怒之余将祖母诉至法庭,成为当地首位起诉长辈的男性。 2025年他成立男性反切割联盟,成员已达5000余人。这一案例表明,改变陋习的关键在于打破“女性间传递的权力枷锁”——切割师几乎均为女性,她们将这一身份视为“维持自身社会地位”的手段。 中国唐代《唐律疏议》明确禁止“残害女性身体”,而同期非洲部落正将切割作为“成人礼核心环节”。 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禁止“萨蒂”(寡妇殉葬)耗时50年,非洲切割陋习的根除难度则更高——前者有殖民当局的强力推动,后者因殖民历史遗留的部落分裂问题,缺乏统一的治理力量。 美国的双重标准值得关注。第47任总统特朗普政府在2024年削减对非洲反切割项目的资助,却在联合国大会上指责“非洲存在人权问题”。 事实上,美国企业在尼日利亚的石油开采区,为维系与当地部落的合作关系,选择默许合作方举办“切割仪式”。这种“政治口号与商业妥协并存”的做法,大幅削弱了国际干预的实际效果。 肯尼亚女孩玛丽在2023年得知自己将被实施切割后,主动前往县城的反切割组织求助。 她的父亲最初极为愤怒,认为“女儿的行为令家族蒙羞”,但在观看玛丽展示的切割致伤案例照片后,最终选择支持女儿。2025年玛丽顺利升入中学,她的经历被编入当地教材,已有上百名女孩效仿她拒绝接受切割。 最后要明确:反对切割不是“干涉文化”。就像全球禁止奴隶制一样,这是基本人权底线。2025年10月,非洲联盟通过《反切割十年行动计划》,首次将“军事维和人员培训反切割知识”纳入条款。 丽贝卡·洛科在2025年非洲妇女大会上表示:“我身上的伤疤会逐渐消退,但要让所有女孩不再增添新的伤疤,需要我们共同打破沉默。”这项存续三千年的陋习,本质是权力压迫的工具。 它的消亡,不仅是女性权益保障的胜利,更是非洲从部落分裂走向现代治理的必经之路——而这,比任何口号都具有实际意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