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两架坠毁南海的飞机原因已明确,不是电磁攻击,也不是“南海魔咒”,而是……美军

未央秘史 2025-11-03 11:45:09

美军两架坠毁南海的飞机原因已明确,不是电磁攻击,也不是“南海魔咒”,而是……美军自己找的麻烦。这事儿说白了,真不稀奇。两架飞机,一架“海鹰”直升机,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前后脚掉海里,时间差不到一小时,位置也没差多远。你说巧不巧?可别再扯什么神秘武器、电磁攻击了,听着像评书,唬唬外行还行。 2025年10月26日下午的南海,成了美军两架军机的“水下停车场”,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从“尼米兹”号航母上接连栽进海里,五名机组人员侥幸获救,但两架价值加起来超过1.15亿美元的军机,就这么成了海底废铁。 要搞清楚这事儿,首先得看看这两架飞机的“娘家”——“尼米兹”号航母。 这艘1975年就服役的老航母,如今已经满打满算50岁,早过了设计寿命,本该安安静静等着退役拆零件,结果硬是被美军拉出来执行最后一次部署任务。 从2025年3月离港到10月坠机,它已经在海上漂了7个月,先在中东跟胡塞武装周旋,没来得及休整又马不停蹄赶往南海,堪称“高龄带病加班”。 这艘老船的毛病早就不是秘密,2021年刚修完就曝出核动力装置有材料缺陷,2022年又因为饮用水系统污染紧急返港,现在连储油舱都可能漏水,这样的状态还硬要出来秀肌肉,出事只是时间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尼米兹”号的很多零件早就停产了,维护人员只能四处找二手货拼凑,循环泵和蒸汽弹射器的故障率比刚服役时飙升了300%,带着这样的“老伙计”去高强度训练,跟开着快散架的汽车上高速没区别。 再看看美军这两年的任务强度,简直是把舰机往死里用,2023年以来,美军在南海及周边的海空联合行动次数增加了近40%,“尼米兹”号这一年就四次闯进南海,平均每次停留超过两周。 可美军手里能用的航母却捉襟见肘,11艘航母里只有4艘能正常部署,其余不是在船厂排队维修,就是等着更换核燃料,“华盛顿”号的维修拖了好几年,“斯坦尼斯”号在船厂白白等了两年才轮到大修。 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让“尼米兹”号这样的老航母不得不承担远超承受能力的任务,飞行员和地勤人员更是连轴转。 五角大楼的报告显示,美军飞行员的平均飞行时长早就不达标,2022年只有130小时左右,远低于200小时的标准,训练不足再加上长期疲劳,操作失误的概率自然大幅上升。 更闹心的是,2024年还出现过政府停摆,美军军饷发不出去,不少士兵和家属只能去银行贷款、领救济粮,士气低落到极点,这样的状态下执行高风险任务,能不出错吗? 这两架飞机的坠毁,还可能跟燃油问题脱不了干系,特朗普都出面猜测是燃油质量不好,这话其实有几分道理,毕竟两架飞机用的都是美军通用的JP-8喷气燃油,半小时内接连出事,大概率是加了同一批有问题的油。 军用燃油按理说检测严格,但架不住“尼米兹”号的储油舱可能漏水污染,再加上美军历史上就有“胖子伦纳德”这样的贪腐案,商船给军舰加劣质油的事儿早有先例,现在这艘老航母连自身都难保,燃油检测环节出现疏漏也不足为奇。 而且这不是美军今年第一次因为自身问题摔飞机,2025年4月到5月,“杜鲁门”号航母就在红海一周内摔了两架“超级大黄蜂”,一架是因为航母紧急转弯被甩下海,另一架是拦阻系统故障,半年内该航母已经损失了3架战机。 更早之前的2022年,“卡尔・文森”号航母的F-35C舰载机降落时失控坠海,7名甲板士兵受伤,这些事故都指向了装备维护、操作协调或人员疲劳等内部问题,跟所谓的“外部攻击”毫无关系。 美军在南海的事故率飙升,本质上是霸权野心撑不起实际能力的必然结果。 南海距离美国西海岸的圣迭戈海军基地有1.1万千米,美军劳师远征来这里搞“航行自由”,本身就是兵家大忌。 为了维持全球霸权,美军在亚太不断加码部署,舰艇和飞机的使用强度逼近极限,再加上造船业衰退导致维修积压,2025财年美军舰机维修积压任务已经超过6000项,部分舰载机等零件要等半年以上。 装备老化、维护不足、人员疲劳、士气低落,这些问题凑到一起,事故自然扎堆发生。 2025财年美国海军已经报告了12起A级事故,远高于2023年的7起,这个数据足以说明问题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爆发。 美军总想靠炫耀武力彰显存在感,却忘了军队的战斗力不是靠频繁部署堆出来的。 “尼米兹”号的谢幕之旅变成尴尬之旅,两架军机的坠毁不是什么“魔咒”,而是美军穷兵黩武的直接代价。 当一支军队把精力都放在全球挑衅上,却忽视了装备维护、人员训练和后勤保障这些基础,摔飞机、撞军舰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南海的风浪从来不会主动针对谁,但对于一支过度透支、内部问题缠身的军队来说,这里自然就成了暴露问题的“试金石”。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