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问韩国总统李在明:若中国武统台湾,你会不会出手?李在明笑着回答:那是人家的家

烟雨评社 2025-11-03 10:53:21

外媒问韩国总统李在明:若中国武统台湾,你会不会出手?李在明笑着回答:那是人家的家务事,我只需说声谢谢就行,不得不说,他确实比尹锡悦精明太多,1、对中要经济;2、对美要安全;3、对内要选票——这三点,就是他的执政底牌。 韩国作为一个夹在中美之间的重要中等国家,在战略选择上一直走的是“平衡术”。李在明的“家务事论”并不是一句随口玩笑,而是对当前地缘政治复杂局势的回应。 “对中要经济” 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韩国实实在在的生存根基。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早已渗透到各个角落,光是 2024 年,中韩贸易额就达到 2200 多亿美元,中国连续 19 年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韩国的支柱产业更是离不开中国市场,三星电子的手机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超过 20%,现代汽车去年在华销量突破 150 万辆,占其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更关键的是半导体领域,韩国出口的存储芯片有 35% 流向中国,而制造这些芯片所需的稀土材料,90% 都要从中国进口。 尹锡悦任内曾尝试向美国靠拢,搞 “价值观外交” 疏远中国,结果 2023 年韩国对华出口直接下降 12%,汽车和半导体产业利润暴跌,这前车之鉴李在明不可能不放在心上。 所以面对台海议题,他才会用 “家务事” 的定性,避免卷入可能影响经贸合作的漩涡,毕竟保住对华经济纽带,就是保住韩国的饭碗。 “对美要安全” 则是韩国无法绕开的现实选择,这一点从美韩同盟的深度就能看出来。驻韩美军目前有 2.8 万兵力,美军基地覆盖韩国多个战略要地,韩国的国防安全高度依赖美韩军事同盟,每年光是分摊的驻韩美军费用就超过 10 亿美元。 李在明上任后,一方面顶住美国压力,拒绝让驻韩美军角色从 “应对朝鲜” 转向 “制衡中国”,另一方面又通过承诺在美国投资 3500 亿美元、采购 1000 亿美元能源产品,换取美国将对韩 “对等关税” 从 25% 降至 15%。 这种拿捏分寸的做法很有必要,毕竟美国是韩国的安全靠山,但过度迎合美国只会像尹锡悦那样,把韩国推向 “阵营对立的最前线”,反而加剧安全风险。李在明心里清楚,安全合作要抓牢,但不能被绑上别人的战车,这才有了既不忤逆美国、又不刺激中国的平衡术。 而这一切操作的最终落点,都是 “对内要选票”。韩国民众早就用选票给出了答案,尹锡悦支持率暴跌到 22%,核心原因就是经济低迷、民生困顿和外交失策。 李在明从大选时就瞄准了民众的核心诉求: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15 至 29 岁人群失业率接近 20%,民众最关心的是物价、就业和收入问题。他上台后重点扶持被尹锡悦忽视的中小企业,就是为了争取普通民众的支持。 在外交上避战台海,本质也是为了避免局势动荡影响经济民生 —— 一旦卷入冲突,韩国的贸易航线、能源供应都会受冲击,物价会进一步飙升,这无疑会直接葬送选票。 李在明把对中经贸和对美安全的平衡做得越好,国内经济就越稳,民众的支持率自然有保障,这正是他比尹锡悦精明的地方。 李在明的这套逻辑其实早有铺垫,他之前就公开说过 “不能把中国拒之门外”,也明确表示韩国 “不能再回到‘安全依赖美国、经济依赖中国’的传统模式,但必须妥善处理对华关系”。 面对特朗普提出的驻韩美军基地土地所有权这种棘手问题,他都能以 “要交房产税” 轻松化解,足见其应对复杂局势的手腕。这次台海问题的回应,不过是把他那套执政底牌,以更直白的方式亮了出来。 整体看,李在明的干脆回答反映韩国求平衡的心态。不介入台海,是多数韩国人想法,他们更关心经济和半岛和平。武统这种假设,对韩国来说太远,实际风险太大。未来中韩关系怎么走,得看李在明能不能顶住压力,争取自主空间。 信源:观察者网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