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101岁去世前,终于道出了真相:“其实,当年我被扣押时,真正保住我性命的

悠然话史 2025-11-03 10:41:49

张学良在101岁去世前,终于道出了真相:“其实,当年我被扣押时,真正保住我性命的并不是宋女士,而是另一位女人。”   2001 年夏威夷的病房里,101 岁的张学良颤巍巍拿出两张东西:一张泛黄借款单据,一枚磨亮的和田玉佩。   “单据救了我的命,玉佩记着我和你于阿姨的情。”玉佩是 1915 年他与于凤至定情之物,温润的玉面上,还留着两人当年的指痕。   1915 年辽宁新民府,14 岁的张学良第一次见到 18 岁的于凤至。   彼时他是奉军少帅,她是盐商之女,长辈定下的婚约让他起初有些抵触。   可当看到于凤至从容帮他整理凌乱的书房,又在他练枪擦伤手时,熟练拿出药膏包扎,他的心渐渐软了。   临别时,他把随身戴的和田玉佩塞给她:“以后,你就是我张学良的人。” 于凤至红着脸收下,把玉佩用红绳系好,贴身戴着,这一戴就是几十年。   婚后的日子,于凤至成了张学良最坚实的后盾。   他性子急,常因军务与下属争执,她总会悄悄递上一杯热茶,轻声劝和;他早年染上鸦片,她痛心又心疼,陪着他在医院戒毒,整夜守在床边;   东北军移驻北平,她打理府中大小事务,把家管得井井有条,让他能安心处理军政。   有次张学良去前线视察,她夜里对着地图祈祷,直到收到他平安的电报,才敢合眼。   “有凤至在,我心里踏实。” 张学良常跟身边人说,语气里满是依赖。   1936 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南京,于凤至在上海收到消息时,正拿着他临走前写的信。   信里说:“凤至,等我处理完这事,就带你去杭州看西湖。”   可没等她盼来归人,却等来军法会审的消息。   她打开首饰盒,除了藏着凭证的牛皮纸袋,还有那枚定情玉佩。 摩挲着玉佩,她咬着牙决定:“就算拼了命,也要把他救出来。”   去见宋子文前,她把玉佩贴身戴好,像是要借这份念想,给自己多些勇气。   1937 年春,于凤至赶到溪口软禁地,见到消瘦的张学良时,眼泪瞬间落了下来。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咳嗽不止,却在看到她时,立刻挤出笑容:“凤至,你来了。”   她快步上前,递过刚做好的棉衣,又从怀里掏出玉佩:“你看,我一直戴着。”   张学良接过玉佩,贴在脸上,哽咽着说:“让你受苦了。”   此后几年,她陪着他在溪口、郴州等地辗转软禁,每天为他洗衣做饭,在他烦闷时,念他喜欢的古诗词。   有月光的夜晚,两人会坐在小院里,他拉二胡,她轻声和,暂时忘了软禁的苦楚。   1940 年,于凤至被查出乳腺癌,不得不赴美治疗。   临走那天,她把玉佩留给张学良:“看到它,就像我在你身边。”   飞机起飞时,她望着下方越来越小的身影,泪水模糊了双眼 —— 她不知道,这一别,竟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在美期间,她一边抗癌,一边学习炒股,在华尔街打拼时,常把玉佩的照片放在桌上。   夜里思念难耐,她就给张学良写信,却大多石沉大海,只有少数几封,能辗转到他手中。   信里她从不说自己的苦,只说:“等我好起来,就去接你,咱们回东北老家。”   1960 年代,为了让张学良能获得稍多自由,于凤至做出了离婚的决定。   签字那天,她拿着笔,手抖了很久,眼泪滴在离婚协议书上,晕开了 “于凤至” 三个字。   她在信里跟张学良解释:“分开不是不爱,是想让你能少些牵制,好好活着。”   即便离婚,她仍在夏威夷购置房产,按他喜欢的样式装修,盼着有天能接他来住。   她把那枚定情玉佩的照片放大,挂在客厅,每天都会擦拭,像是在等待主人归来。   1990 年,于凤至在夏威夷病逝,临终前,她攥着玉佩的仿制品,叮嘱家人:“把凭证交给学良,再告诉他,我这辈子,没后悔嫁给他,也没后悔等他。” 2001 年,张学良在夏威夷见到那枚珍藏多年的定情玉佩,还有于凤至的遗物时,老泪纵横。   他把玉佩贴在胸口,像当年在新民府那样,轻声说:“凤至,我来陪你了。”   临终前,他反复念叨:“她救了我的命,也守了我一辈子,我对不住她啊。”   如今,那枚和田玉佩与借款单据、电报底稿一起,藏在台湾历史博物馆的特殊展区。   讲解员说起这段往事时,总会指着玉佩说:“这不仅是定情物,更是两位老人跨越半生的牵挂。”   参观者驻足凝视,看着温润的玉佩,仿佛能看到 1915 年那个少年少女初遇的场景,也能读懂,一位妻子对丈夫最深沉的爱与守护。   这段藏在历史里的情感,没有轰轰烈烈,却在岁月沉淀中,愈发动人。     主要信源:央广网——揭秘“少帅”张学良与于凤至离婚真相

0 阅读:0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