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两个现实,一是正如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所说,东南亚最大的投资来源是美国,而不是中国。二是不管我们对东盟国家多么友好,东盟大多数国家仍然倾向于支持美国。 先说说投资这事儿,这可不是瞎猜,有实打实的数据摆在那。之前有统计,2018到2022那五年,美国往东南亚投了743亿美元,中国是685亿,表面看差得不太多,但细究起来门道可大了。 美国的投资净往刀刃上扎,全是半导体、高端制造这种能攥住产业链命脉的领域,就像美光科技直接砸16亿在越南建了个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还招一万个工人,这可不是简单的盖厂房,是把核心产能挪过去了。 再看2024年,东盟全年吸引的外资都2260亿美元了,虽然东亚国家合起来占了三成,但美国还是稳稳的主要来源,投的项目全是能长期赚大钱的硬核产业。 中国的投资也不少,比如吉利在马来西亚投100亿建汽车城,在泰国搞电动车厂,但大多是基建、传统制造这些重资产、慢回报的领域,看着热闹,论在当地的话语权和短期收益爆发力,跟美国的投资根本不是一个路子。 所以说美国是东南亚最大的投资靠山,这话一点没毛病,数据就摆在那儿,不服都不行。 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咱们跟东盟做的生意确实够大,中国都连续好多年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了,占了他们近四分之一的贸易量,每天船来船往拉的全是货,看着亲得跟一家人似的。 可这生意归生意,真要遇上事儿,人家骨子里还是认美国。这背后最根本的就是安全这根弦,美国在亚太折腾了这么多年,军事基地撒得满地都是,军舰想来就来,嘴上喊着“保护盟友”,实际上就是给这些国家吃了颗“定心丸”。 你看菲律宾,一边跟咱们做着农产品生意,一边玩命跟美国搞军事合作,允许美国在自己地盘上建基地,说白了就是怕出事的时候没人撑腰。 还有越南,收着中国的订单,转头就跟美国签半导体合作协议,就因为美国能给他们高端技术,还能在供应链上罩着他们。 东盟国家心里跟明镜似的,跟中国做生意能赚钱,但美国能给他们“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钱换不来的,所以真到选边站的时候,他们的倾向再明显不过了。 2024年马来西亚的外资数据一出来,谁看了都得愣一下,美国给马来西亚投了114亿林吉特,看着比新加坡投的214亿少了近一半,可美国投资带来的收益却有291亿,反倒比新加坡的290亿还多了一点。 这就有意思了,新加坡投的钱虽多,大多是金融、贸易这些虚头巴脑的领域,美国投的全是制造业这种能下金蛋的产业,投进去一点,回头就能赚一大笔。 新加坡本身是区域金融中心,靠转口贸易吃饭,可美国给马来西亚的投资是实打实的产能和高回报,这一下就把新加坡的收益比下去了。 这也能看出,美国的投资不是随便撒钱,每一分都带着战略目的,既要赚利润,还要把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绑在自己身上,这样一来,马来西亚能不看重美国吗? 平时跟中国做橡胶、棕榈油的生意赚点快钱,真要谈经济命脉和安全保障,肯定得听美国的。 有人可能会说,东南亚不是号称“中立”吗?其实这都是表面功夫,他们所谓的“保持等距”就是两边占便宜。 美国搞的印太经济框架虽然没什么实质的市场准入好处,但架不住能给安全承诺;中国的RCEP能让他们赚更多贸易钱,但没法提供军事保护。 这些国家精得很,就像做生意的老手,哪边给的好处实在就往哪边靠,跟中国做生意是为了过好日子,跟美国站队是为了能安稳过日子。 咱们总觉得对他们友好,帮着建铁路、修港口,他们就该念着好,可在国家利益面前,友好真没那么值钱。 美国不用天天笑脸相迎,只要把航母往南海一摆,再投点高回报的项目,就能让这些国家服服帖帖,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再想想,美国这些年一直鼓捣“友岸外包”,逼着企业把工厂从中国搬到自己的盟友或友好国家去,东南亚就是重点目标。 美国企业听话啊,纷纷把半导体、电子这些核心产业往越南、马来西亚迁,这可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是带着政府意志的。 中国企业去投资,大多是自己找机会,没有这种国家层面的推动,自然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差了一截。 东盟国家也不傻,跟着美国的产业链走,既能拿到投资,还能搭上美国市场的快车,何乐而不为?就算跟中国的贸易量再大,那也是“一锤子买卖”,跟着美国的产业链才能长久饭票,这种账他们算得比谁都清楚。 美国靠真金白银的硬核投资攥住了东南亚的经济命脉,再用军事威慑给他们画了个“安全圈”,就算咱们跟东盟的生意做得再大,也换不来他们关键时刻的真心。 马来西亚那点投资收益的差距,看似是钱的事儿,实际上是美国对东南亚控制力的缩影。 这些国家心里门儿清,赚钱找中国,保命靠美国,这种两头讨好的日子过得滋润着呢,咱们再怎么友好,也改变不了他们这种骨子里的倾向。 这不是谁的错,就是国际社会的老规矩,实力和威慑力永远比笑脸管用,不服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