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长蒋万安撂了句狠话!他表示,如果大陆军机继续在台海绕飞演习,他就要停掉创办了十五年的“双城论坛”。 从2010年开始,双城论坛就成了两岸交流的“硬通货”,它可不止是签签协议、拍拍照,而是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台北捷运用了上海的技术,市民刷手机进站从30秒缩短到0.5秒,上海的垃圾处理经验,让台北内湖的填埋量少了三分之一,台湾的释迦果通过论坛渠道进入大陆市场,一年多赚了18亿新台币。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2025年台北市民调显示,超六成市民支持论坛继续办,因为这是“紧张关系里还能说上话的通道”。 蒋万安的“狠话”和后续行动的矛盾,其实藏着他的政治算盘,作为蒋家第四代,他既要回应深绿选民的“抗中”情绪,又得照顾工商界对大陆市场的依赖。 2025年台湾工业总会的白皮书说得明白,美国对华关税已经让台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吃了亏,大陆还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供应链中心。 要是论坛停了,台北一年旅游收入得少120亿新台币,12万就业岗位受影响,这种经济账,可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解放军“联合利剑-2024B”演习在台海常态化,轰-6K战机挂着实弹飞过巴士海峡,舰艇编队多域封控,展示的是捍卫主权的决心。 但奇怪的是,军事威慑并没有让民间交流“凉凉”,2025年上海台北城市论坛还是顺利办了,上海市副市长华源还宣布要推动上海居民赴台团队游,给交流加了把“新火”。 这种“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的态势,正好印证了大陆“促融与反独”双线并行的战略智慧。 蒋万安的“矛盾操作”其实是岛内政治生态的缩影,民进党当局虽然设置审批障碍、拖延论坛时间,但挡不住老百姓对实质利益的需求。 2025年台湾光复80周年时,学者们呼吁用历史共鸣深化情感联结,而双城论坛就是这种联结的载体,它不只是政治信号的“传声筒”,更承载着基层治理经验互鉴、青年创业支持等具体功能。 蒋万安的例子告诉我们,两岸关系的深层逻辑是,政治话语可以当筹码,但民生需求才是底线,大陆始终守着“九二共识”的红线,同时通过论坛等渠道释放善意。 2025年全国台研会学术年会指出,台海形势虽严峻,但积极因素在增多,大陆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动融合发展。 我的看法是,双城论坛的存续,本质是两岸对“统一”路径的探索,蒋万安的“狠话”虽然吸引眼球,但掩盖不了他工具化政治的本质,真正的破局之道,是超越“停办”与“续办”的二元对立,在红线清晰的前提下深化功能性合作。 比如,通过AI治理、防灾演练等具体议题,培育两岸同胞的“同频共振”,通过青年创业、文化交流等软性纽带,消弭政治对立带来的隔阂。 当双城论坛的灯光照亮两岸青年的笑脸,当台北夜市的烟火气和上海外滩的霓虹灯交相辉映,那才是对“台独”最有力的否定,也是对和平统一最真实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