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中国学者梁文峰突然宣布了自己的最新判断:中美AI的差距不在时间,而在原创与模仿的分岔。 这话真的戳中了痛点!想想国内这几年的AI发展,确实有点"偏科"。智能技术几乎全扎进了电商推荐、短视频算法、金融风控这些领域,2016年以后就一路在这些赛道里打磨细节,业务数据看着特好看,工程团队也越做越大。打开APP刷到的精准推荐,付款时的风控拦截,看似处处是AI,但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在别人搭好的框架里做优化,相当于在"老房子"里装修,再精致也没跳出原来的格局。 而美国那边呢?一直在啃硬骨头,大模型的底层架构、AI芯片的核心技术、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人家宁愿花好几年时间攻克一个原创难题,哪怕短期看不到商业回报也坚持做。就像ChatGPT的出现,直接开辟了对话式AI的新赛道,这种从0到1的突破,才是真正拉开差距的关键。 不是说国内的应用落地不重要,毕竟技术最终要服务生活。但问题在于,咱们太沉迷于"把细节做完美",反而在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上发力不足。长期跟着别人的路子走,看似省时间,实则容易被卡脖子。一旦人家在底层技术上封锁,咱们再精致的应用也可能变成"无米之炊"。 梁文峰这话其实是给咱们提了个醒:AI竞争不是"装修大赛",而是"建楼大赛"。光在别人的楼里刷墙铺砖没用,得有自己的地基和框架。现在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转向基础研究,希望能早点看到咱们自己的"原创突破",别再让"模仿vs原创"的分岔越拉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