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我国和巴基斯坦签订界约,锡亚琴山脉15 座山峰为两国共有。但是1983 年印度侵占锡亚琴冰川,控制主要山口和三分之二地盘,印巴在世界最高战场对峙数十年之久。我国也实控着冰川一部分,主要位于新疆境内。 锡亚琴冰川,单听名字,仿若藏着“野玫瑰生长之地”的诗意浪漫。然而在现实里,它却是地球上海拔至高处的死亡地带,诗意与残酷在此形成鲜明落差。 这片被冰雪禁锢的土地,本就一片死寂、毫无生机,恰似被命运的利刃划开一道口子,成了南亚那流血不止、隐隐作痛的伤口。 要读懂这个死结,得从一张老地图的漏洞、一个高寒的战略楔子,和一个吞噬生命的成本黑洞说起。 追本溯源,祸端之种早在1949年便已埋下。彼时签署的《卡拉奇协定》,宛如一颗隐匿的地雷,于悄无声息中,成为后续诸多问题的根源,隐患就此悄然滋生。 彼时,印巴两方开始划定停火线。笔尖于地图上徐徐滑动,当移至坐标点NJ9842时,那灵动的笔触骤然停歇,恰似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一切喧嚣都归于寂静。 对于接下来的走向,协定只留下了一句致命的模糊描述:“从此向北直到冰川”。 这句表意模糊、语焉不详之话,宛如一把无形钥匙,悄然开启了后来灾难的魔盒,让灾祸如汹涌潮水般,在岁月长河中肆意蔓延开来。 巴基斯坦的认知简洁而明确,自NJ9842处径直向北作直线延伸,直至与中国边境交汇。此界定方式直观清晰,一目了然,其意图也随之昭然若揭。 与他国解读大相径庭,印度的看法别具一格。他们坚称,边界线理应沿着西侧萨尔托罗山脉的山脊蜿蜒伸展。 两种画法之间,凭空多出了3000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带。 起初,这片无人区根本没人理睬,巴基斯坦耍了个小聪明,从70年代开始给国际登山队发许可证,试图造成事实占有的印象,这一招甚至影响了当时美国测绘局的地图绘制。 这场争端的起点,不是源于对土地的渴求,而是源于一份文件的漏洞和随之而来的政治投机。 一片原本在地理版图中尚属空白之地,竟这般毫无缓冲地摇身一变,成了大国之间明争暗斗、相互角逐的博弈棋盘。 这片冰川的战略价值,就像一个三棱镜,折射出不同的威胁。于巴基斯坦而言,印度若掌控此地,无异于扼住其两大命脉。 这一局势对巴基斯坦的发展与安全影响重大,使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其一,锡亚琴的融水是印度河的重要源头,而印度河是巴基斯坦的母亲河;其二,印度控制了萨尔托罗山脉的制高点,能直接俯瞰巴方腹地。 1984年4月13日,印度发起“美格朵作战计划”,用米-8直升机空降了约300名士兵,抢占了锡亚拉、比拉方德等关键山口。 自此,印军盘踞于冰川,占据了约三分之二的区域,将所有制高点尽收囊中,把军事优势紧紧握于掌心,在态势上占据主动。 更深远的图谋,则指向了中国。印度占据的山脊北端,紧挨着我国新疆边界,俯瞰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喀喇昆仑走廊。 要知道,印度根本不承认1963年的《中巴边界协定》,在他们看来,巴基斯坦无权拿“印度的土地”和中国做交易。 故而,印度的侵占行径,恰似一枚楔子,精准打入中巴战略连接要冲,达成“一石二鸟”之效,妄图借此搅乱地区局势、谋取私利。 而我国实际控制着冰川北部新疆境内的区域,印度的军事存在,无异于在家门口建起了一个充满敌意的瞭望塔。 然而,维持这个高寒楔子的代价,是难以想象的。这里的敌人首先不是对方的士兵,而是零下50摄氏度的严寒、稀薄的空气和撕裂一切的狂风。 数十载间,双方数以千计的士兵殒命,其中绝大多数并非折戟于激烈战斗,而是被无情的雪崩、高原病与冻伤悄然吞噬,令人扼腕叹息。 2012年,一场雪崩突如其来。刹那间,巴基斯坦盖亚里基地的140名官兵被无情吞噬。待雪雾消散,一切恢复平静,却不见他们的身影,未留下一丝痕迹。 天文数字般的军费更是压得两国喘不过气。印度每年要在这里烧掉4到5亿美元,巴基斯坦也要投入近2亿。 双方都被高昂的沉没成本牢牢套死,谁先撤军,谁就要在国内面临山崩海啸般的政治和民意压力。 于是,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只能僵持下去,成了一座不断熔化金钱与生命的巨大熔炉。所谓的“野玫瑰之地”,最终没有长出玫瑰,只开出了在冰雪中凋零的生命之花。 参考资料:锡亚琴冰川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战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6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