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宣布了! 11月1号,俄乌在红军城(俄方称波克罗夫斯克)的对抗,早就不只是抢一座城那么简单——这场仗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整个顿巴斯战场的走向。 俄军这边说,已经控制了城里70%的区域,11万兵力把包围圈收得越来越紧,连无人机都24小时在天上盯着,不让乌军轻易动弹。 可乌军看着好像处在被动里,其实是在故意用这座城拖时间,从一开始,这地方可能就是乌军算好的“消耗点”,目的是为后方防线争取准备时间。 看战场里的具体情况,俄军的打法是有针对性的:不跟乌军硬拼大部队,而是派3到6人的小队伍,带着无人机绕开乌军防线,再配合160门火炮精准打击。 那段时间,双方的火力差距挺大,俄军打出去的火力差不多是乌军的100倍。 M03公路等三条主要交通线也被俄军攥在手里,乌军后来派去的1.6万援军,虽然带了260多辆装甲车,可补给线被无人机盯得死死的,就算趁坏天气偷偷运物资,伤亡也超过了70%。 普京之前说要在11月中旬拿下这城,这让俄军打得更急,单是10月31号一天,双方就打了157次,城里要逐楼争夺,打得很激烈。 但乌军也不是乱抵抗,他们利用矿区的地下通道拖延时间,还专门针对俄军的温压火箭炮打反击。乌军总参谋部也明说过:红军城多守一周,后方防线就能多3天时间加固工事。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乌双方想要的东西其实不一样——俄军是想拿下这座交通枢纽,打开顿巴斯的缺口,乌军却在悄悄执行“拖敌人”的计划。 早在2024年8月,泽连斯基就让乌军去打库尔斯克,表面上看是想“围魏救赵”,其实是故意调走红军城的部分守军,引俄军增兵过来。 等俄军主力都聚到红军城后,乌军又变了战术,不再死磕阵地,而是派小队伍牵制俄军,把第155机械化旅这些主力完整撤了出去。 外面的开源数据显示,俄军虽然看着占了优势,死伤却比预想中多很多,11万兵力全被拴在红军城,导致苏梅、哈尔科夫等其他战场根本没力气推进。 而乌军就算最后从红军城撤走,也留下了3500名有巷战经验的老兵,这些人会成为后续防线的核心力量。 其实乌军早就规划好了后面的纵深防线,就是谢利多夫、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这一片城市群。 他们在这经营了八年,防线建得很坚固:谢利多夫靠著河流建了“河网防御带”,敌人要过来得先过河道。 克拉马托尔斯克是铁路枢纽,周边设了三层火力网,防止敌人突破。 斯拉维扬斯克还学了之前巴赫穆特的做法,把民用建筑改成堡垒群,2.2万守军就在这等着。 就算红军城最后被俄军拿下,俄军接下来也要面对这条防线,而且经过之前的消耗,他们的进攻力气可能已经弱了不少。 目前战局还有个复杂的地方,就是双方说的情况对不上:俄军说围了5500多名乌军,泽连斯基却反驳说这是假的,就是为了影响西方给乌军援助。 第三方观察发现,乌军在铁路线以南还能控制局面,外围的援军也已经在赫里什涅部署了预备队。 其实双方这么说,都是有自己的目的——俄军要靠“打胜仗”的消息稳定国内的预期,乌军则要靠“还能掌控局势”让西方愿意给弹药。 毕竟乌军的“海马斯”火箭炮库存不多了,目前每天只能齐射3次,美国国会批不批援助法案,直接关系到防线能不能守住。 眼看冬天要到了,气温降到冰点后,双方部队调动会不方便,无人机的效果也会下降,这场围绕红军城和后续防线的较量,正到了抢“时间窗口”的关键时候:乌军要撑到西方援助和F-16战机形成战斗力,俄军则想在冬天彻底打垮乌军的抵抗能力。 但不管红军城最后归谁,这场仗已经说明,俄乌冲突不只是抢一座城那么简单,而是比谁的资源多、谁的防线牢、谁能拿到更多外部支持。 而谢利多夫到斯拉维扬斯克这条防线的命运,会成为决定顿巴斯甚至整个冲突走向的“新关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