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韩国打不过中国,日本打不过中国,英国打不过中国,德国打不过中国,法国打不过中国,意大利也打不过中国,就连美国都不敢随便出手对付中国。这变化是从哪儿来的?是从一声声巨响开始的。这不是炮弹的响声,而是技术霸权那堵老墙塌了。 2024年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受美国邀请前往亚太,原本是一次展示肌肉的任务,结果刚跨出半程,就受到天气的折腾,还在南海被多国舰艇紧盯着动向。 这场原定的威慑行动,硬生生变成了消耗体力的折返跑,最后只能提前回港。 对比之下,中国沿海的大船坞却正忙得不可开交,吊车稳稳送起巨型钢板,工人焊缝精准到毫米,船体一节节拼好,新员工两年就能上手复杂设备,速度让国外同行只能干着急。 海上的变化很快传到民用造船业,过去希腊船东买船,大多挑欧洲或韩国厂子,如今更多订单直接落到中国手里。 因为中国传给他们的不只是低价,还能从船壳到核心动力一条龙完成,德国和意大利船厂的订单断崖式下滑,韩国的老优势也被中国的大规模生产和技术赶超。 而在泰国曼谷街头,比亚迪电动车穿行于车流之中,当地司机发现,这车不仅耐用,还省得频繁加油。 背后是中国在电池技术上的突破,宁德时代的电池打进欧洲市场,让当地车厂不得不改动生产线以降低成本。 在德国的车间,工人只能等零件从中国到货才能继续装配线操作,日本的车展上,中国车的智能屏幕吸引了围观,人群之外,企业主管翻着报表琢磨对策。 供应链的依赖还不止于汽车,法国核潜艇的核心燃料依赖非洲铀矿,尼日尔的政治变动后,这些资源的控制权转到中国企业手中,法国几十年的供应链突然变得不稳,这让它的战略防线出现隐患。 老牌工业国也有同样的麻烦,欧洲军工成本高到让预算部门天天挠头,德国增加国防开支却更多买美国现货,英国脱欧后制造业节节败退,韩国在盟友立场的约束下,很多时候只能缩手缩脚。 技术和生产优势逐渐向中国倾斜,这些国家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原有的竞争模式正在被打破。 就连美国也没有贸然硬碰硬,因为算起经济账,它比谁都清楚风险,美国很多矿山设备用的是中国模块,电动车电池来自中国工厂,超市里七成的商品都与中国有直接关系,一旦脱钩,美国本土的工厂和民生活成受害者。 正是因为这十几年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材料到设备,从研发到生产,全链条都能在国内落地,新技术可以快速转为可用产品。 才会导致今天的世界,任何国家想排除中国都将付出高昂代价,而中国合作正在取代美国对抗,中国正在用自己的积累和实力,把这种规则深植到全球的经济和生活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