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其实俄罗斯不是放着几十万正规军不用,而是俄乌这仗打久了,早就成了烧钱又耗人的大坑,用雇佣兵是更实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得把正规军留着当后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乌克兰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短期冲突,而是一个消耗极大的长期战场。烧钱、耗人、政治压力大,这三重打击让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人力部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用雇佣兵成为了最实际、最灵活的选择。 从兵力数字来看,俄罗斯虽然有238万军队,但真正能投入乌克兰的正规军数量并不多。根据各类公开资料和分析推算,能够直接上前线的正规军大约只有62.5万人左右。 这62.5万,已经接近俄罗斯现有正规部队的调动极限了,超过这个数字,整个军队的后勤、补给、指挥都会出现严重瓶颈。 换句话说,即便俄罗斯有238万人的名义兵力,也不意味着能把全部力量投向乌克兰。正规军的部署受到地理、后勤、战略安全等多重限制,并不是简单的“兵多就能打”。 乌克兰前线的消耗非常惊人,每一次大规模作战,俄罗斯正规军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人员伤亡和财政成本。据一些内部测算,抚恤金和相关补偿加起来,一名阵亡士兵的成本可能高达1200万卢布,这还不包括作战期间的补给、装备折旧、训练等开支。 对于俄罗斯政府来说,如果把全部正规军投入乌克兰,短期内会出现巨大的财政压力,同时也会引发国内舆论不满和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雇佣兵就成了性价比极高的“解决方案”。雇佣兵的薪资相对低廉,组织灵活,死亡风险和政治压力都能被一定程度上外包出去。 在这方面,瓦格纳集团的作用尤为突出。瓦格纳不仅薪资低、训练成熟,而且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迅速填补战场上流失的人力。这类雇佣兵队伍不只是临时工,更像是专业的补充力量,他们能够承担消耗性战斗、特殊任务和政治风险缓冲。 雇佣兵和正规军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正规军负责核心作战和关键防线,雇佣兵负责消耗战、外围作战和非对称任务。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不能把正规军全部投入乌克兰,因为国内和周边的战略安全仍需保障。 北约的存在让俄罗斯必须时刻保持应对能力,尤其是芬兰、瑞典加入北约之后,北方和西部战略要地的防守压力骤增。北极地区、波罗的海沿线、俄罗斯西部重要城市及核潜艇基地,都需要正规军驻守。 任何时候,如果乌克兰战场出现问题,俄罗斯都不能手忙脚乱,因此必须保留一支强大的正规军后备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宁愿动用雇佣兵来填补前线,也不敢轻易动用全部正规部队的原因。 从历史数据来看,俄罗斯对兵力的调动策略也可以体现出这一思路。2022年9月,俄罗斯动员了30万预备役人员,2024年又征召了19万新兵。 前线70万兵力中,大部分仍然是正规军,真正承担主攻、防御和关键战斗任务。雇佣兵则主要承担消耗战、辅助战斗以及替正规军承担政治和舆论风险。在这种安排下,俄罗斯既能保持前线战力,又能让国内压力可控,还能灵活应对北约和其他潜在威胁。 另外,雇佣兵的使用还与俄罗斯内部经济和社会问题相关。长期战争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增加,而通过组织雇佣兵部队,既能缓解失业问题,也能将一部分社会压力转移到战场上。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以降低社会矛盾,同时满足战场需求。对于俄罗斯政府来说,这是一种兼顾财政、社会和战略的“权宜之计”,既节约成本,又保持了战争能力。 当然,雇佣兵也有缺点,比如纪律性差、流动性大、忠诚度相对不稳,但在俄罗斯现阶段,优势仍然大于劣势。正规军的培养周期长、成本高,而雇佣兵可以快速上场,应对突发战斗和局部消耗战。 这种模式在乌克兰战场上,尤其是在东部和南部战线,体现得非常明显:高强度的冲突需要大量可替换的人力,而雇佣兵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