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认为中美休战一年后再战 】对于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积极成果、双方多项反制措施推后1年,美彭博社引述美专家观点认为,此协议只能稳定两大经济体的关系,但无法解决双方根本性差异,两国正在打算争取时间,降低在战略领域的相互依赖。 说起最近中美贸易这事儿,总让人觉得像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没个准头。就在上个月底,特朗普敲定了份为期一年的贸易休战协议。这协议一出,全球市场松了口气,美股道指小幅反弹,黄金价格稳在4000美元一盎司附近晃荡。可仔细一瞧,这休战听着挺美,骨子里还是各怀鬼胎,彭博社直言,这顶多是场短期喘息,帮两边缓口气,但那些深层矛盾——比如中国产能过剩、补贴问题和美国制造业回流——压根儿没碰。专家们也直球点评,说两国就是在拖时间,赶紧把供应链从对方身上剥离,免得以后掐脖子更狠。 美方把对华关税平均水平从之前的57%降到47%,这步棋直接让中国出口的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喘上口气,深圳那些组装厂的订单总算不至于雪上加霜。中国这边呢,也没闲着,承诺暂停稀土出口限制一年,这玩意儿对美国芯片和电动车产业来说就是命根子,之前北京一卡脖子,华盛顿的半导体厂就得停工。另一个重点是芬太尼,美国借公共卫生名义施压,中国同意加强打击非法输出,顺带恢复大豆采购,这让中西部农场主乐坏了,去年底的库存终于能清一清。反制措施也推后了,比如美国暂缓扩大对中企的黑名单,中国那边也搁置了额外报复关税。整体看,这协议像个临时补丁,短期内贸易额能回暖点,彭博经济研究估算,关税冲击会减轻0.5个百分点左右,对两国GDP都有小幅提振。 但彭博社的分析可没这么乐观,他们采访的专家直指,这协议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拿罗伯特·莱特希泽来说,这位特朗普第一任期贸易代表,现在退居二线当顾问,他当年就是中美贸易战的推手,主导了第一阶段协议的谈判。莱特希泽的观点很现实,他觉得这份新协议撑不了多久,最多几个月到一年,之后还得重回谈判桌。他不信会彻底脱钩,但战略性分离是必然的——比如美国继续推芯片法案,补贴本土厂房,中国则加速“双循环”内需拉动。莱特希泽的逻辑接地气:贸易战打到现在,美国企业供应链痛点暴露无遗,中国制造成本低到让底特律的汽车厂睡不着觉,不分离就等于慢性自杀。 另一个声音是斯科特·肯尼迪,这家伙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混了二十多年,专攻中国经济政策。他观察中美摩擦这么久,早看透了门道。肯尼迪说,中国这次让步是迫不得已,但更关键的是北京的“威胁”管用——稀土一限,美国就得让步,黑名单扩展也搁浅了。这话听着有点儿扎心,但事实摆在那儿,美国依赖中国关键矿产的比例高达80%,芯片短缺一闹,电动车就得趴窝。肯尼迪的分析有数据支撑,他常拿出口曲线和政策变动当证据,指出两国都在赌时间,中国赌出口多元化,美国赌盟友补位。说白了,这休战不是和解,是各自备战下一轮。 再看斯蒂芬·詹,这位Eurizon SLJ Capital的掌门人,华裔背景让他对中美经济脉络摸得门儿清。他直言,两国正疯狂建各自的“经济堡垒”,中国推“一带一路”拉东南亚,美国拉拢欧盟搞“朋友圈贸易”。詹的报告数据显示,第三国贸易份额已升到44%,脱钩迹象明显。他预测,协议一到期,摩擦点还会冒头,比如太阳能板倾销和AI技术出口管制。詹的风格挺务实,不爱空谈大道理,就用汇率曲线和基金流向说话,提醒投资者别太乐观,市场波动才刚开始。 特朗普二度上台后,贸易战本就剑拔弩张,今年初他一上任就甩出10%对华关税,后加码到20%,还取消低值包裹豁免,这直接戳中电商巨头的心窝。中国反手调控稀土配额,矿场开工率降了三成。选举压力下,特朗普需要速胜,北京也想稳住出口链条。韩国峰会前,两边团队在华盛顿和北京来回飞,谈了仨月,才勉强对表。结果呢,短期贸易额预计回升15%,但彭博社提醒,这只是表象,长期冷战免不了。想想看,美国通胀刚压下来点,再打起来消费者又得买单,中国中小企业订单一少,失业率就得蹿。 从全球看,这休战对供应链影响不小。欧洲车企松口气,电池成本稳住;东南亚工厂订单多起来,但也怕成中美博弈的夹心饼干。彭博社的经济学家里亚德·麦吉尔说,美中各取所需,美国拿芬太尼承诺换关税空间,中国用小惠换芯片喘息。可深层里,补贴和产能过剩没动,美国的“中国制造2025”克星计划还在推,中国的高科技自给率已超70%。这协议没碰地缘红线,双方都留了后手,美国继续印太战略,中国东盟合作照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