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图片报》消息:德国国防部盲目签订9亿欧元合同,采购的攻击型无人机存在缺陷,根本无法命中目标。 德国国防采购这事儿又出幺蛾子了,最近《图片报》爆料,说国防部直接签了笔9亿欧元的合同,买的那些攻击型无人机问题一大堆,基本打不准目标。这笔钱够买多少坦克大炮了,结果花在这种半成品上头,纳税人估计得气炸。事情发生在今年10月,国防部长博里斯·皮斯托里乌斯拍板,三家德国公司每家分3亿欧元,采购上万架自杀式无人机,本来是为北约东翼部队补充装备的,谁知测试一塌糊涂。 先说说这三家供应商吧。赫尔辛公司(Helsing)运气最好,他们的17架无人机在蒙斯特军营的测试中全过关,每架都飞得稳稳的,命中率高,偏差小到几米内。这家是AI军工新星,靠软件算法吃饭,之前在乌克兰冲突中也卖过类似东西,口碑还行。斯塔克公司(Stark)就惨了,这家初创企业背靠彼得·蒂尔这样的投资人,本想靠无人机一炮走红,结果两架测试机全军覆没。第一架偏离目标150米,相当于扔了个手榴弹还砸偏了街对面;第二架更离谱,直接失控飞进旁边的树林,撞得稀巴烂。这不是小毛病,是基本导航和控制系统出大问题,飞行员训练再好也救不回来。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更绝,他们压根没去参加测试,就靠纸面提案拿下合同。这家公司是军工老江湖,坦克炮管什么都造,但无人机这块儿他们是新人,等于国防部直接给了张空头支票。 合同是怎么签的?《图片报》挖出的内幕显示,测试刚结束没几天,国防部就批了款子。10月中旬,蒙斯特场的报告刚汇总,官员们在柏林的办公桌前翻了翻,就推给皮斯托里乌斯签字。采购计划是买1.2万架这种廉价自杀无人机,用来对付坦克和步兵,灵感来自乌克兰战场上那些改装的民用机。但问题出在验证环节,三家只测试了样机,总量这么大,质量把关却这么松散。国防部辩解说,这是为了赶进度,北约东翼需要快速补给,尤其是立陶宛方向的部队缺这种低成本武器。可这理由站不住脚,测试失败的证据摆在那儿,报告里清清楚楚写着偏差数据和撞毁照片,却没耽误合同落地。9亿欧元不是小数目,够整个中型军工项目起步了,结果就这么草率过关,难怪媒体直呼这是“空中耻辱”。 这事儿不是孤例,德国军工采购老毛病又犯了。回想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搞了个“特别基金”,1000亿欧元砸向军队现代化,皮斯托里乌斯上台后推了不少大单子,像豹2坦克改装和空客直升机订单。但执行起来总卡壳,供应链断、测试延误、成本超支,这些问题层出不穷。无人机这块儿更敏感,现在战场上这种东西是消耗品,乌克兰人一天扔几百架,命中率低了就是白扔钱。德国想学着补位,可自家产业跟不上。斯塔克本该是创新点,但测试翻车说明他们技术不成熟,莱茵金属靠名头硬吃合同,也暴露了裙带关系。皮斯托里乌斯作为部长,本该把关严实点,他之前在下萨克森州管内政时还算务实,现在管国防却像赶火车似的,忽略了风险评估。结果呢?钱花了,装备没谱,部队拿到的可能是堆废铁。 从国际上看,这笔合同闹得北约内部也议论纷纷。英国和法国媒体转载了《图片报》的报道,嘲讽德国“买了飞不准的鸟”。北约东翼防御本就紧巴巴,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天天喊缺弹药,现在德国的无人机项目黄了,补给链又多道坎。话说回来,德国军费今年涨到GDP的2%,欧盟也催着大家多出钱,可效率这么低,钱再多也打水漂。想想美国,他们的“掠夺者”无人机迭代好几年,测试上千次,才上战场。德国这套速成法,短期看是应急,长期看是隐患。要是真打起来,这些无人机飞偏了砸自己人,那乐子大了。 说到底,这反映了德国国防转型的阵痛。冷战后军队瘦身太狠,现在补课来得急,官僚作风又卡脖子。皮斯托里乌斯任期剩不到一年,他得在2025年底前出成果,不然下届政府接手时,这笔烂账得追责。采购法可能改,测试环节加码,第三方审计进场。但短期内,合同已签,钱已花,部队只能等货上门。希望别像以前的“鱼雷门”事件,拖几年才修好。德国纳税人得盯着点,别让好钱扔进黑洞。下次买装备时,多问问测试报告,别再“盲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