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从美国到中国的货物到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

纸上点将 2025-11-01 21:51:05

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从美国到中国的货物到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为了逃避停靠特别港务费,他们有了新办法。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中美贸易争端升级到海运环节,美国率先对中国船舶加征港口附加费,中国迅速推出对等措施。交通运输部于2025年10月14日正式实施对美国相关船舶的特别港务费征收,针对美国企业拥有或运营的船只、悬挂美国旗帜的船舶、美国建造的船体,或美资持股超过25%的船舶。这些船只要靠泊中国大陆港口,就需按净吨位缴费。首年标准为每净吨400元人民币,从2026年4月17日起升至640元,2027年800元,到2028年达到1120元。这项收费以单次航次首靠港口为基准,直接推高了中美航线的运营成本。原本顺畅的跨洋运输链条面临考验,美国船运企业账面压力骤增,迫使行业加速调整策略。数据显示,受影响船舶约占中美集装箱航线总量的11%,这意味着数亿美元的额外支出。政策设计精准卡在船舶身份上,而非货物来源,避免了直接贸易壁垒,却有效回应了美方301调查的针对性举措。 费用冲击下,美国航运公司迅速转向中转模式,避免直航中国港口的直接损失。马士基集团率先行动,其两艘美国旗集装箱船原计划停靠宁波港,政策生效后立即改道韩国釜山港。将货物卸下后,转装到非美国籍船舶上,由这些船继续运往中国。这类接力船多悬挂利比里亚或巴拿马方便旗,注册手续简便、税收低,且船体非美国建造,完全规避收费范围。德国赫伯罗特公司也取消宁波行程,转向釜山锚地,类似操作让货物在不触及门槛的情况下完成交付。邮轮运营商诺唯真面临更大挑战,其“里维埃拉”号原定上海停靠,计算出1167万元费用后,行程改为釜山,尽管引发乘客投诉,仍优先执行避费路径。这种中转本质上是给运输工具“换马甲”,货物来源不变,但船舶身份调整后,就能享受免缴待遇。韩国釜山和光阳港地理位置靠近中国,基础设施完善,海运距离短,转运周期仅延长三四天,额外成本如燃油和泊位费远低于特别港务费。 中转操作的兴起迅速改变航线格局,直接靠泊中国港口的美国船舶数量明显减少,而韩国港口的中美货物周转量大幅攀升。政策落地一周内,釜山港泊位预约量增长18%,堆场和拖车调度趋于紧张,操作费用随之上涨。行业报告估算,一艘净吨位11149吨的集装箱船直航宁波需缴446万元,另一艘更大船在上海则达1200万元,几乎占航次成本一半。通过中转,一艘16万吨级油轮的单次费用可从6400万元降至零头,企业自然选择后者。方便旗船舶需求激增,成为避费主流工具。这些旗帜国家提供低成本注册,吸引全球船东转移船籍。全球航运博弈中,这种策略凸显企业逐利本能,政策用经济杠杆调节,市场则以商业路径应对。结果是,供应链节点外移,韩国港口意外受益,仓储和陆运岗位增加,推动当地经济微循环。 第三方国家港口的角色悄然扩大,墨西哥曼萨尼约港和加拿大温哥华港开始承接部分中转业务。曼萨尼约的深水泊位适合大型货轮,温哥华则依托北美物流网络,货物从这些点辐射中国市场。日韩造船业也从中获利,原计划向中国下单的船舶订单转向韩国现代重工和日本今治造船。2025年9至10月,两国新订单量同比上涨20%,政府推出融资和出口信贷政策,稳固客户资源。中国港口则主动优化资源配置,上海港和青岛港优先分配优质泊位给本土航运企业,调度系统倾斜支持本地船籍。这场调整并非零和游戏,而是全球贸易网络的动态重构。高额收费虽未阻断货物流动,却促使企业探索更高效路径,凸显海运行业的韧性和适应性。 长远看,这项政策对中美海运格局的影响将逐步显现。美国船运公司通过中转维持竞争力,但运输周期延长可能放大供应链风险,如库存积压或交付延误。韩国港口虽短期忙碌,却面临基础设施压力,需加大投资以防拥堵。方便旗船舶的流行进一步碎片化船籍管理,国际海事组织可能介入协调标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港口收费策略增强了议价能力,推动本土企业提升服务水平。整体而言,博弈加剧了贸易对抗,却也倒逼创新,如数字化调度和绿色航线开发。企业决策的底层逻辑仍是成本最小化,这在全球化时代司空见惯,却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链式反应。

0 阅读:2

猜你喜欢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