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接受美媒采访,大致说了三层意思 他嘴上讲的“不信任中国履约

云景史实记 2025-11-01 16:16:45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接受美媒采访,大致说了三层意思 他嘴上讲的 “不信任中国履约,要听其言观其行”,这纯粹是倒打一耙,把黑的说成白的。 2020 年 1 月签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从来没含糊过,就算疫情打乱了全球供应链,我们还是尽力推进落实。 商务部发布的白皮书里写得明明白白,中国在金融市场准入上放得很开,像 Oaktree 这样的外资机构都拿到了资产管理牌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司法也一直在加强。 就拿美国人最在意的农产品采购来说,中国是美国大豆、棉花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24 年光大豆就买了 126.4 亿美元,占美国大豆出口的一半以上,这还不够有诚意吗? 反观美国,一边喊着要中国履约,一边却不断加严出口管制,还把 2019 年对 1200 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从 15% 降到 7.5% 之后又搞起了新限制,连自己该做的都没做到,哪来的脸说不信任中国?这根本不是什么 “观其行”,就是为后续搞制裁找借口。 再看所谓的 “有序脱钩”,这词听着比 “硬脱钩” 温和,其实更坏,就是想一步步把中国踢出全球产业链,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 最典型的就是芯片行业,美国 2022 年搞了个《芯片和科学法案》,砸了 527 亿美元补贴本土企业,却逼着拿了补贴的企业十年内不能在中国扩大产能,先进制程产能扩张还不能超过 5%。 这哪是什么 “有序”,分明是 “强行切割”!结果呢?英伟达这样的美国巨头直接受了重伤,2025 年因为对华出口限制损失了 80 亿美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 95% 跌到了 50%,连 CEO 黄仁勋都承认这政策失败了。 更别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被搅得一团糟,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过,全球 75% 的芯片制造能力在东亚,美国非要逼着产能回流,光前期投入就得花 1 万亿美元,最后成本还不是摊到了企业和消费者身上? 除了芯片,农业领域的反噬更直接。中国之前一直是美国大豆的头号买家,可美国非要在贸易上搞小动作,2025 年 5 月之后中国干脆不买美国大豆了,转头从巴西、阿根廷采购。 现在巴西大豆出口量都突破 1 亿吨了,93% 都卖到了中国,而美国农场主只能看着大豆堆在仓库里发愁。 这就是 “脱钩” 的下场:美国企业丢了市场,中国找到了替代来源,最后受伤的还是美国自己人。 最让人不齿的是那所谓的 301 调查,这玩意儿本身就是美国搞单边制裁的工具,连世贸组织都认定它不符合国际规则。 这次格里尔说要调查 2019 年协议的履行情况,11 月就要出结果,说白了就是准备再挥一次 “关税大棒”。 看看之前的例子就知道有多霸道:2025 年 4 月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加征 50% 关税,9 月又对电动汽车加征 100% 关税,结果呢?美国消费者成了冤大头。 耶鲁大学算过账,这些关税让美国每个普通家庭每年多花 3800 美元,食品价格涨了 2.8%,汽车价格涨了 8.4%。超市里中国商品被抢空,亿万富翁都喊着要囤货,这就是美国所谓的 “公平贸易”? 高盛的报告更实在,说 55% 的关税成本都由美国消费者承担,22% 由美国企业承担,外国出口商才消化 18%,格里尔怎么不提这些?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搞调查制裁,一边还在享受中美贸易的好处。2024 年中美贸易额都达到 6882.8 亿美元了,是 1979 年建交时的 275 倍。 美国对华出口的增速比它对全球出口快多了,2001 到 2024 年增长了 648.4%,远超全球 183.1% 的增幅。 中国买走了美国 51.7% 的大豆、29.7% 的棉花,还让美国在服务贸易上每年赚走 265.7 亿美元顺差,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现在美国想把好处占全,还不让中国发展,天下哪有这种道理? 说到底,格里尔的三点说法本质上就是一套霸权话术:用 “不信任履约” 做幌子,掩盖自己破坏协议的事实;用 “有序脱钩” 搞产业封锁,维护自身垄断地位;用 301 调查当武器,逼中国让步。 可现实已经打了美国的脸:芯片限制挡不住中国技术突破,关税大棒砸疼了美国民众,脱钩让美国企业丢了市场。 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2024 年的数据摆得清清楚楚,中国需要美国的农产品、能源,美国更离不开中国的市场。 美国要是真敢在 11 月追加制裁,中国肯定会反制,就像之前对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一样,对等回应从不手软。 那些喊着 “脱钩” 的美国政客,该醒醒了,贸易战没有赢家,霸权手段迟早会反噬自己,只有坐下来好好谈,才是对两国人民都负责的做法。

0 阅读:80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