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一妻多夫”该如何生活?妻子苦不堪言:晚上和兄弟在一起,一点都不幸福。

老阿七说史 2025-11-01 15:53:04

尼泊尔“一妻多夫”该如何生活?妻子苦不堪言:晚上和兄弟在一起,一点都不幸福。 尼泊尔高原上的“一妻多夫”,从来不是童话,它更像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生存方式。 在尼泊尔多波尔和药拉明等偏远地区,这种婚姻制度至今仍存在,外人看着稀奇,觉得新鲜,但生活在其中的女人,过的是身心双重的折磨。 没有选择爱谁,也无法决定不爱谁,这种看似“共享”的家庭模式,其实是对女性最彻底的物化: 是劳动力,是生育工具,是维持家庭结构稳定的“牺牲品”。 在多波尔、药拉明等地,年收入不到100美金的家庭比比皆是,高原地带,土地贫瘠,资源稀缺,想要靠种地维持生计本就艰难。 如果家中几个兄弟各自成家,那一亩三分地就要被切割成无数块,家里经济马上就会崩塌。 这种“一妻多夫”的婚姻形式就像是一个家族合伙的“生存契约”,兄弟们娶一个妻子,不仅省了彩礼,还节省了未来抚养成本,所有人轮流干活,轮流“过日子”。 妻子则成了家庭中的“投资回报”,既要劳动,又要生育,还要维系男性之间的平衡,甚至连情绪也要被“平均分配”。 这不是浪漫,是压迫,甚至不知道自己何时被许配给了几个男人,没人问愿不愿意,反正这就是那里的女人“该走的路”。 在这些地区,很多女孩在十几岁就被送进了丈夫家,她们的婚姻,往往不是从恋爱开始,而是从一笔彩礼、一顶帐篷、一个仪式开始。 嫁过去的第一天,就要知道,从此以后,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角色”。 要起得比所有人都早,做饭、喂牲口、劈柴、洗衣服。 白天干活,晚上还要“轮流”陪伴不同的丈夫,没有隐私,没有休息,更没有话语权。 一个女人要对几个男人“公平”,成了她每天最难完成的任务。 活得像一根绷紧的弦,一旦失衡,整个家庭就可能崩盘,而她永远是那个被指为“罪魁祸首”的人。 很多人以为,这种婚姻模式最难的是体力劳动,其实最难的是情绪劳动。 比如晚上,必须按顺序与不同的丈夫“共度时光”,哪怕身体疲惫、情绪低落、甚至生病,也不能拒绝。 必须表现得“愿意”,否则就会被说成“不贤惠”,或者“偏心”。 在这些偏远地区,基本的卫生条件极差,女性很容易染上妇科病。 一个丈夫的不洁习惯,可能会让妻子反复感染,甚至影响生育,但妻子不能抱怨,不能拒绝,也不能去医院。 因为“女人忍一忍就过去了”,在这些地方,是一种“美德”。 据尼泊尔卫生部2022年发布的数据,在实行一妻多夫制度的地区,女性的生殖健康问题发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 患慢性盆腔疾病的比例高达62%,但绝大多数女性从未接受过正规检查。 从女孩到女人,要经过三场婚礼: 第一次,是“贝尔果婚”,象征早已“嫁给神灵”;第二次,是“太阳婚”,象征她从幼女到妇人的过渡;第三次,才是真正的婚姻——嫁给一群兄弟。 每一步,都不是能选择的。 婆婆、母亲、甚至村里的长辈们,从小就告诉那里的女性:“女人的命就是这样。” 她们不是不知道苦,而是早就被教育成不敢反抗。 “会做人”的女人,是能照顾所有人情绪的女人,是不哭、不闹、不问原因的女人,她们被告诫:不顺从,就是灾星,是会让全家破产的“妖精”。 近年来,尼泊尔政府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尝试推动性别平等政策。 在2015年的新宪法中,明确提出“保障女性权利”,也有部分NGO进入偏远地区进行性教育和法律宣传。 问题是,法律写在纸上,观念却刻在人心。 在信息闭塞、教育滞后的高山村落,很多年轻女孩甚至没听说过“婚姻自由”这个词。 她们觉得,能嫁人、能吃饱,就是“命好”。 她们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也没有逃离的可能,她们的世界,就是那个山谷,那片土地,那群男人。 如果想反抗,就意味着离开家,失去孩子、失去身份,甚至被村里人唾弃。 人们喜欢把“一妻多夫”当作一种“异文化奇观”,甚至有些人打着“性别平等”的旗号,为这种制度找借口。 可真正经历的人,哪怕只是一天,都明白这不是平等,而是极端不对等的生存策略。 这种婚姻形式的存在,折射的是全球共有的问题:经济对女性命运的决定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设定、社会对女性声音的压制。 那些生活在尼泊尔高原上的女人,她们并不需要外界的“关注”猎奇,她们需要的是尊重、教育、选择的权利。 当她说“晚上和兄弟在一起,一点都不幸福”,这不是一句笑谈,而是一种求救,她的声音微弱,但人们不能假装听不见。 真正的阳光不是照在她们的婚床上,而是照在她们握住人生方向盘的那一刻,那一天,才是她们真正的“结婚日”。 信源:央视网——五兄弟共“侍”一妻 “男后宫”实行轮班制

0 阅读:0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