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性质 台湾自古属于中国,三国时期(公元230年)已有文献记载。 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又称《临海水土异物志》)对夷洲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在临海东南,距郡治约2000里)、气候(无霜雪,草木常青)、地形(四面环山溪)、物产(五谷、鱼肉丰富)、民俗(髡发穿耳,姑舅同床等)。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关于台湾最早的系统性文字记录,为后世研究台湾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生于三国时期的沈莹根本不会想到,他在《临海水土异物志》中记录了临海郡东南两千里外的一个名为夷州的偏僻岛屿,这对于一千七百年后的中国人有着特别的意义-那里,就是台湾。 公元230年正月,东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士兵及30余艘战船前往夷洲(今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政权对台湾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表明当时大陆对台湾已有清晰认知并尝试建立联系。卫温等人在夷洲停留期间,与当地原住民互动,传授农耕技术等,并带回部分夷洲居民及物产。但因当地环境恶劣、瘟疫流行,军队损失惨重,最终撤回。孙权以“违诏无功”为由处死卫温、诸葛直。 而沈莹很可能参与了此次远征并踏上了夷州的土地,或者对远征归来的将士及俘获的土著进行了采访,掌握了当时夷州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风貌,这些都在《临海水土异物志》中得到体现。书中记述夷州的地形:“土地无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还描述当时的夷州人,男的剃光头穿耳洞,女的不穿耳洞;夷州土地肥沃,既生五谷,又产鱼肉;当时夷州民风还比较原始,一家人都睡在一张大床上;夷州虽然产铜铁,但当地人还不会铸铜炼铁,都是用鹿角作为战斗的武器。或者磨青石做箭簇。沈莹还记载了当地的美食,那就是取生鱼肉放在瓦罐里面,用盐卤之,一个月后拿出来吃,人们将其当作最上等的佳肴。这就是最早的台湾小吃吧。 这些记载不仅证明了三国时期大陆与台湾已有实质联系,也体现了当时大陆政权对台湾的认知与开发意图,是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的重要历史证据。 宋元以后历代中央政府在澎湖、台湾设治管辖。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1885年改设为中国第20个行省。 1895年《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台湾同胞持续反抗,用鲜血捍卫中国领土主权。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中国政府于10月25日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台湾光复回归中国。 1949年国民党集团退踞台湾后,因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由此产生台湾问题。这是中国内战遗留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部事务。 尽管两岸长期政治对立,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对台湾的主权。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明确“台湾属于中国”,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办公室指出“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没有独立地位”。目前183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均支持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台湾问题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彻底解决。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只要不分裂国家、认同两岸都是中国人,即可对话沟通,化解矛盾,共同谋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两岸同胞必将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