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1-01 14:41:49

不查不知道,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你可能不知道,徐光宪一开始跟稀土半点不沾边。他早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博,研究的是高大上的量子化学,毕业时导师再三挽留,说“留在美国能拿最高的科研经费,出成果也快”,可他1951年一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立马收拾行李就回国了——行李箱里没装多少私人物品,倒是塞满了当时国内稀缺的化学文献,他说“国家刚起步,这些比什么都重要”。 回国后他在北大教化学,原本过得安安稳稳,直到1972年,一纸通知打乱了他的研究节奏。当时我国稀土储量占世界三分之一,可偏偏拿不出高纯度的稀土产品——国外早就掌握了高效分离技术,却对我们严密封锁,连一篇像样的技术文献都不肯公开。国内用的还是老办法,分离效率低得可怜,提纯一公斤纯稀土要浪费几十公斤原料,成本高到没人愿意投产,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堆“宝贝”变成“石头”。国家急了,让北大牵头攻关,领导找到徐光宪时问“这活儿难,你敢接吗?”他没犹豫,只说了句“国家需要,再难也得干”。 那时候的研究条件,说出来现在的人可能都不信。实验室里没有先进的检测仪器,连精准点的天平都少,他就带着学生用算盘算数据,一页页草稿纸堆得比书桌还高;萃取试验需要反复调整溶剂比例,他每天在通风橱前站十几个小时,眼镜片上都蒙着一层试剂挥发的白雾,手上的皮肤被溶剂浸得发皱,也没喊过一句累。有次为了盯着萃取塔的流量变化,他在实验室守了整整三天三夜,饿了就啃两口冷馒头,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学生劝他休息,他摆摆手说“差一点数据就全白费了,等结果出来再睡”。 其实一开始团队走了不少弯路。他们照着国外零星透露的“萃取法”尝试,可分离出的稀土纯度始终上不去,最高也就95%,根本达不到工业用标准。徐光宪没急着换方案,反而把所有失败的数据摊在桌上,逐行分析问题。有天晚上他盯着萃取流程表发呆,突然想到“既然一次萃取不够,能不能把多次萃取串起来?像串珠子一样,让每一步都优化前面的不足”——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他立马叫醒学生,连夜画流程图,算参数,第二天一早就扎进实验室做试验。 第一次用“串级萃取法”试验时,整个团队都捏着汗。当检测结果出来,稀土纯度达到99.9%的那一刻,实验室里的人都哭了——熬了快两年,终于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更厉害的是,这个方法不仅纯度高,还把分离成本降低了一半,原本要几十吨原料才能提纯的稀土,现在几吨就够了。后来他们又不断优化,把纯度提到了99.99%,甚至99.999%,完全满足了导弹、芯片、新能源电池等高端产业的需求。 你现在看我国稀土产业多牛——全球90%以上的中重稀土产量出自我们,从稀土开采到提纯再到应用,全产业链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可这背后,是徐光宪和团队用算盘“算”出来的突破,用熬出来的日夜拼出来的优势。他后来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时还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真正的功劳是整个团队,是国家给了我们攻关的底气”。 网友们知道这事儿后,都在说“原来我们的稀土优势不是靠资源堆的,是靠老科学家的智慧拼的”“现在的科研条件这么好,更该传承这种‘从0到1’的闯劲”。确实,徐光宪的厉害不只是发明了一个方法,更在于他身上那股“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担当——当时量子化学是热门,稀土研究是冷门,可他半点不犹豫,因为他清楚,国家的短板在哪,科学家的战场就在哪。 现在我们常说“科技自立自强”,其实徐光宪早就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重量。没有他当年的坚持,可能我们现在还得看国外的脸色买稀土;没有这种“啃硬骨头”的精神,再多的资源也成不了真正的优势。他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科学家,从来不是追着热点跑,而是朝着国家最需要的方向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
英明果断雪梨

英明果断雪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