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老山前线,杨启良一人毙敌18名。转业后遇人刁难,他只瞥对方一眼:“越

靖江的过去 2025-11-01 13:50:47

1985年,老山前线,杨启良一人毙敌18名。转业后遇人刁难,他只瞥对方一眼:“越战的打打杀杀我见多了,你要动手?” 那天,在台州欧尚超市收银台。一个魁梧大汉把半袋面粉摔在台上,粗声喊:“这面里全是虫,吃坏我肚子,赔五千块!” 杨启良当时是市场监管干部,正在巡场。他刚处理完两起投诉,本以为这也是普通纠纷,可一看大汉满面红光,半点病态都没有,心里立刻有了数。 杨启良上前一步,再次确认:“大哥,你说一斤面包了 15 个饺子,还吃进了虫?” “寻常一斤面至少能包 30 个饺子,和面时要是有虫,不可能看不见。” 这话戳中要害,大汉脸色骤变,转头恶狠狠瞪着杨启良:“少多管闲事,信不信我废了你?” 说着就攥起拳头。周围顾客吓得纷纷后退。 杨启良没躲,淡淡迎上他的目光,开口道:“越战的打打杀杀我见多了,你确定要动手?” 话音刚落,大汉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杨启良眼神里的冷意,不是装出来的狠,是真见过血与火的杀气。 几秒后,汉子灰溜溜丢下句 “算我倒霉”,转身就逃。围观的人都看呆了,没人知道这个天天处理琐事的调解员,藏着不一般的过往。 让恶霸服软的,是杨启良刻在骨子里的战场印记。1985 年,23 岁的杨启良是步兵第 1 师 2 团 3 连班长。他们连要守的 166 号高地,是越军志在必得的战略要点。 自 3 月 8 日接防,越军已发起 7 次冲锋。阵地前堆着不少敌军尸体,工事被炮火炸得只剩断壁残垣。杨启良和战友在泥泞里轮换作战,连啃压缩饼干都得抢时间。 9 号夜里,越军改了战术,想先占 166 号高地西侧的无名高地,再合围主阵地。上级紧急命令杨启良带 3 名战士去阻击。 临行前,连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守住它,不然咱们主阵地就完了。” 四个人背着弹药箱钻进夜色,在猫耳洞刚安顿好,杨启良就叮嘱:“都别睡,这地方离敌营太近,今夜肯定有硬仗。” 深夜 11 点,越军借着月光摸上来,足有 50 多人,是他们的十倍还多。 “等近点再打!” 杨启良按住准备开枪的战士,直到敌人离阵地只剩 30 米,他才吼出 “打!” 机枪、手榴弹瞬间齐发,越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连滚带爬退了回去。 可很快,密集炮火就覆盖了无名高地。杨启良左腿被弹片撕开个大口子,鲜血顺着裤管流,他扯下急救包胡乱缠几圈,接着指挥战斗。 两轮冲锋后,3 名战友非死即伤,阵地上只剩杨启良一个人。越军喊杀声越来越近,他捡起战友的机枪,靠在断墙上扫射。肩膀又被跳弹划开道深痕,血和泥混在一起,糊住了视线。 弹药快耗尽时,他抓起步话机嘶吼:“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他报出精准坐标,引导炮兵在阵地前形成火网。 四个多小时里,杨启良打退越军 4 次进攻,阵地前躺着 18 具敌军尸体。援军赶到时,他靠在猫耳洞壁上昏了过去,手里还攥着没扔的手榴弹。 战后,他所在的三连被中央军委命名为 “坚守英雄连”,杨启良荣立一等功。那块 “人民功臣” 的牌匾,被他悄悄压在箱底。 1996 年,杨启良转业到工商系统,从没提过自己的战功。同事只知道他调解纠纷特别较真,半年受理 121 件投诉,解决了 104 件,遇到胡搅蛮缠的也从不退让。 有次处理汽车 4S 店投诉,车主谎报车况想讹钱,被揭穿后扬言要报复。杨启良平静地说:“我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不怕这个。” 超市风波平息后,老板握着杨启良的手道谢。他摆摆手:“我就是做了该做的事。” 转身又去检查货架上的商品,他肩膀上有道凹陷的伤疤,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从老山阵地到市井菜场,杨启良的武器从机枪变成了调解记录本,但那份 “人在阵地在” 的坚守从没改变。 那些在战场上守护家国的人,脱下军装后依然在守护寻常日子,这或许就是英雄最动人的模样。

0 阅读:1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