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25岁女子去参加葬礼,吃席时院墙突然倒塌,将女子和另外5个人砸死了。赔偿方

经略简料 2025-11-01 12:31:55

云南一25岁女子去参加葬礼,吃席时院墙突然倒塌,将女子和另外5个人砸死了。赔偿方案是每户14.5万,立即火化。其他5户同意,只有女孩母亲不同意,停尸47天都没火化…… 从一场葬礼开始,往往是为了告别逝者。 但在9月10日的云南昭通,一场葬礼上的宴席,却开启了另一场更为深重的悲剧。 一堵约3米高的院墙轰然倒塌,六条鲜活的生命就此终结。随后,一个名为“14.6万”的数字,被摆在了六个破碎的家庭面前。 五家人选择了接受,而一位从广州赶来的母亲,却用长达47天的等待,拒绝让女儿的生命被这个数字草草画上句点。 这笔赔偿之所以被拒绝,因为它试图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贴上一个粗暴的价格标签。 遇难者中,有一位官方年龄25岁的年轻女性,但据称因身份证信息错误,她实际只有21岁。 她刚刚从金融专业毕业,正在全力备考公务员,人生画卷正待展开。 由于父母在外地,她特意代表家人,与自己的姑姑结伴前去吊唁一位远房亲戚。 灾难降临时,姑侄二人双双遇难。面对女儿冰冷的遗体,母亲陈女士的核心诉求并非金钱,她反复强调,她要的是一个说法,一个关于墙体倒塌原因的明确书面报告。 为了这份尊严,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让女儿的遗体在殡仪馆停放超过47天。 这份漫长的等待,无声地抗议着那份附加了“立即火化”条件的冰冷方案。 “14.6万”这个数字,如果拆解开看,更像一道危机管理的计算题。 它由两部分构成:丧主家属承担8万元,政府则“补偿”6.6万元。 这种分配,与有关部门最初将事故定性为“天灾”的说法形成了微妙的呼应,似乎在责任划分上做了一番精巧的平衡。其目的,更在于迅速平息事态,而非抵达公正。 将赔偿与“立即火化”捆绑,暴露了解决方案背后急于消除物证、平息舆论的意图。当家属追问细节时,当地乡政府一句“不方便透露”,更是印证了这种回避真相的姿态。 五个家庭的接受,并不能证明方案的公允。在巨大的悲痛和信息不对称的压力下,这或许是一种无奈的妥协。正因如此,陈女士的坚持显得尤为可贵。 真正的症结,其实远超14.6万这个数字本身。 它指向了那堵墙背后被长期忽视的系统性失灵。 事故的链条清晰可见:事发时的大雨,导致为防雨搭设的篷布大量积水。 由于没有设置排水口,积水的巨大重量通过绳索,最终将那面本就缺乏坚固地基和结构梁柱的老式院墙直接拉倒。 这并非天灾,而是一场完全可以预见和避免的人祸。 这堵墙,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隐形炸弹”的一个缩影,将个案悲剧放大为值得警惕的公共安全议题。 法律并非空白,厦门曾有一案例,法院判定墙体主人需为墙壁倒塌致人死亡承担25%的责任。 法律专业人士也建议,家属应明确责任方,保留证据,在一年诉讼时效内起诉。陈女士所追求的真相,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社会规则的重建。 14.6万,它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一张衡量地方治理能力与社会良知的试纸。 陈女士的坚持,超越了个人家庭的悲痛,成为一次对“花钱买平安”逻辑的公开质疑。 悲剧的休止符,不应是一个被计算出的冰冷数字,而应是足以警示后人的、关于责任与安全的清晰答案。 否则,今天倒下的这堵墙,未来还会在别处再次出现。 信源:参加葬礼时突遭横祸!6人不幸遇难,最年轻的才25岁 2025-10-29 13:34·新闻坊

0 阅读:111

评论列表

叶漂潺流

叶漂潺流

1
2025-11-01 12:42

一个刚毕业的年轻生命,十几万就打发了,谁能接受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