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了?福建舰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背后反映的不是技术瓶颈,而是中国海军对下一代航母标准的战略考量。 官方早已明确,福建舰作为我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需要进行充分的海试验证,确保各项技术指标稳定可靠,这才是交付时间比预期稍长的核心原因。 它的存在更像是一座技术桥梁,而不是批量生产的模板,这也是为什么不会再建造同型舰的关键所在。 福建舰自海试以来,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完成了八次海试,测试范围覆盖电磁弹射、动力系统、舰载机适配等六大核心领域。 这些密集的测试不是在解决技术难题,而是在为下一代航母积累数据、验证方案。 作为我国第一艘平直甲板电磁弹射航母,它承担的是“试验舰”的战略使命,要把电磁弹射的可靠性、新舰载机的适配性、全舰系统的协同性都摸透练熟。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会直接应用到后续航母的设计建造中,避免走弯路,这也是中国军工“试验—验证—推广”的成熟思路,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追求技术的跨越式提升。 下一代航母的技术方向已经逐渐清晰,核动力成为必然选择。根据2025年10月的卫星图像显示,004航母正在大连船厂稳步建造,早在2024年底就已铺设龙骨并进行模块化组装,外界预计2027年左右就能下水。 从卫星拍到的船体模块和动力舱室设计来看,它和常规动力航母有明显区别,符合核动力舰船需要容纳反应堆和屏蔽结构的特点。 大连造船厂还新增了核设施专用码头,防护设施和美国诺福克基地的核动力舰船维护区域极为相似,进一步证实了004航母的核动力属性。 上海江南造船厂也在扩建干船坞,尺寸足以容纳12万吨级巨轮,同样配备了核防护设施,推测这里可能会建造005航母,且大概率也是核动力。 核动力带来的优势是常规动力无法比拟的。我国四川乐山建设的陆基原型堆“龙威项目”,压水堆功率达到500MW,已经能满足大型核动力舰船的动力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可能会在下一代航母上应用第四代核动力技术,江南造船厂曾公布的KUN-24AP核动力集装箱船就采用了第四代熔盐堆技术。 这种技术比美国福特级使用的第三代核反应堆更先进,燃料效率更高,废料更少,安全性能更优,理论上60年无需更换燃料,热效率能达到45%,输出功率600MW。 搭配马伟明团队开发的舰载核动力综合电力系统,能产生充足电能,不仅能满足电磁弹射的高耗能需求,还能为未来的激光武器、无人机蜂群等新装备预留能源空间。 除了核动力,下一代航母在设计和战力上还会有大幅提升。外媒推测004、005航母吨位将达到11-12万吨,超过美国福特级的11万吨。 舰岛会进一步缩小,甲板面积扩大,能搭载90-100架作战飞机,包括歼-35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和大量五代机无人僚机。 相比之下,美国福特级仅能搭载75架舰载机,单艘战力差距明显。 我国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器技术已经成熟,故障率更低、弹射效率更高,而福特级的电磁弹射至今仍问题不断,甚至有退回到蒸汽弹射的传闻。 这些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意味着下一代国产航母的战力有望达到美国同类型航母的1.2到1.5倍。 中国海军的战略目标已经从区域防御转向全球部署,《解放军报》提到,2035年左右要达到装备6-9艘航空母舰的目标,支撑起在西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全球部署需求。 核动力航母近乎无限的航程和持续的动力输出,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 跳过福建舰的同型建造,直接迈向核动力航母,是为了更快地实现远洋战力的跨越式提升,缩短与美国海军的差距,甚至实现超越。 福建舰的存在,就是为了让这个跨越更稳、更顺,把该验证的技术都验证到位,让下一代航母一出生就具备世界顶尖水平。 军工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每一步都有深远的战略考量。 福建舰的“慢”,是为了下一代航母的“快”;不造第二艘福建舰,是为了造出更先进的核动力航母。 这背后是中国海军从区域海军向全球海军转型的坚定决心,是中国军工厚积薄发的技术自信。 强军之路,步步为营,每一艘航母的诞生都承载着国家的安全与梦想。你觉得下一代核动力航母的战力会比福建舰提升多少?

墩言台语
福建舰还是会再建造一艘的,因为辽宁舰需要退役。未来直通甲板航母规模大约就是6艘~8艘。核航母预计占一半,常规动力航母大约占一半。常规动力航母的优势是在中国的远海区域有部署优势,核航母远洋布置长期部署才有优势。未来常规动力航母猜测会结合两栖歼(076)的设计进行优化设计,搞纯航母群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