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伦不相信大陆法律执法能够跨越海峡到台湾逮捕沈伯洋! 台湾海峡,这道地理上的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1-01 12:02:33

朱立伦不相信大陆法律执法能够跨越海峡到台湾逮捕沈伯洋! 台湾海峡,这道地理上的水域,如今已演变为一个承载着法律争议、政治算计和国际博弈的复杂符号。10月30日,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的一番言论,再次将这道海峡的虚实推向了风口浪尖。 朱立伦公然宣称,他对大陆法律跨越海峡于台湾地区执行一事持怀疑态度。此等言论,无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尽显其对法治与统一大势的无知与偏见。 他将大陆方面对沈伯洋以“分裂国家罪”立案侦办的行为,形容为“制造恐怖气氛”,并声称只要坚守“台湾立场”和“守法立场”,就不必担心。 然而,在国家主权的法律框架下,海峡的地理存在并不能构成司法管辖的天然屏障。 大陆的法律是效力覆盖全中国的国家法律,其对台管辖权被视作国家主权的必然延伸,如同北京的法律能管辖海南,并不会受琼州海峡的阻隔。 近年来,大陆司法部门的行动也印证了这一点。惩治“台独”已从过去的行政惩戒升级为刑事追责,并形成了从名单预警到立案侦查的完整流程。 法律赋予了一项强有力的权限,即允许对在逃嫌犯实施缺席审判与定罪。更为关键的是,对其责任的追究不存在时效限制,彰显了法律的威严与公正。 此类法律实践并非个例。在司法的广袤天地里,它宛如一颗并非独一无二的星辰,虽不孤立,却也映照着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与规律。 此前广州公安就曾公开悬赏通缉20名从事对大陆网络认知作战的台军“资通电军”骨干。这表明,法律的“跨越”已在程序上被制度化,并非只是针对沈伯洋的个案。 当视角由法律领域转向政治层面时,朱立伦的言论仿若笼罩着一层迷雾,让人不禁揣测其背后或许潜藏着更为深远且隐晦的动机。 朱立伦即将卸任党主席一职,届时将率211名党务干部集体总辞。此次人事更迭后,郑丽文将接棒,成为新一任党主席,开启新的领导篇章。 郑丽文上台前已释放出更清晰的两岸立场,大陆官方甚至向她发出了贺电。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朱立伦长期在“亲陆”与“本土”之间摇摆不定。 外界解读,他的言论意在卸任前贴上“不向大陆妥协”的标签,讨好本土派,并可能为继任者的两岸工作制造舆论干扰。 这种立场转变快得令人错愕。就在今年三月,朱立伦曾以严词批判赖清德的“台独”行径,将其路线斥为“绿色恐怖”,其言掷地有声,彰显对“台独”祸乱的鲜明态度。 前后不一的态度,被认为是他将个人政治利益置于国家统一大局之上的表现。有国民党资深人士担忧,这种模糊路线会使党的两岸路线混乱,进而流失选民。 长久以来,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之象凸显,此印象深入人心。其内部为权与利的倾轧纷争,似已成为难以磨灭的标签,在公众认知中烙印深刻。 自马英九主政以来,国民党的软弱态势渐显。有人对此提出批评,认为正是这种软弱,使得统派的发展空间不断受限,统派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萎缩之象。 这种内部消耗,让朱立伦的行为看起来更像是党派长期路线混乱的又一个注脚。 事件的导火索沈伯洋,其活动让海峡成了一个透镜。他创办的“黑熊学院”表面进行“民防培训”,实质上被指控向学员灌输“大陆是唯一敌人”的思想,并计划在三年内训练300万所谓的“民间防卫”人员。 关键之处在于,沈伯洋的活动资金被质疑源自美国相关部门。这一情况引发诸多猜测,背后是否存在复杂关联,着实引人深思。 据相关消息,资金经由境外机构进行中转操作,其累计金额颇为可观,高达184万美元之巨。这让事件的性质从单纯的言论表达,转变为涉嫌勾结外部势力的分裂活动。 放眼寰球,已然有183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坚定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一事实彰显着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广泛认同,亦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有力见证。 联合国在1971年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也明确了台湾的地位,其官方文件中将台湾标注为“中国的省”。 即便像美国、日本等国家,于官方层面亦未敢公然对这一原则予以否定。它们虽时有小动作,却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跨越这一底线。 岛内的政治现实却更为复杂。韩国瑜曾坦率直言,于台湾地区而言,三大政党竟无一方心怀统一之念。 此语如石击水,映照出岛内部分政治势力在两岸统一问题上的消极态度。知名人士蔡正元曾言:“和平则无统一,统一则无和平。” 其话语虽简短,却似警钟,引发我们对和平与统一关系的深入思索。这些言论与国际社会的宏观共识形成鲜明对照,也让外界不再对国民党抱有幻想。 最终,台湾海峡既是地理上的分隔,也是法律上待弥合的裂痕,更是政治上充满算计的舞台。朱立伦的言论无论动机如何,都再次提醒人们,这道海峡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决定海峡未来的,终将是超越言辞交锋的实力、法理与历史大势的合力。 参考资料:沈伯洋在劫难逃!执迷顽固“台独”终遭法律铁拳——2025-10-30 17:20·中国台湾网

0 阅读:57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