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依赖雇佣兵,其实俄罗斯不是放着几十万正规军不用,而是俄乌这仗打久了,早就成了烧钱又耗人的大坑,用雇佣兵是更实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得把正规军留着当后手。 俄罗斯并非放弃正规军,而是在长期消耗战中,基于法律、战略、成本等多重维度,做出了更具现实性的军事部署选择。 先说说钱和人的账,现代战争的消耗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动辄上百万美元,坦克装甲车一天的燃油和维护费用就能堆成小山,更别说人员的装备、补给和医疗开销。俄乌冲突僵持这么久,双方都在拼消耗,俄罗斯的国防预算再充足也经不起长期 “大出血”。 雇佣兵在成本上的优势就很明显了,他们大多是按任务结算,不用承担正规军的长期军饷、退役安置和家属抚恤等庞大开支,像俄罗斯国内的私人军事公司,运作模式更接近企业化,成本管控比军方体系灵活得多。 而且雇佣兵里很多是退伍老兵或有实战经验的人,不用花大量时间训练就能直接投入战场,这在急需兵力补充的僵持阶段太重要了。 伤亡带来的压力也不能忽视。正规军士兵的伤亡会直接影响国内舆论和军心,尤其是在战争持续胶着的时候,过多的伤亡数字容易引发民众不满。雇佣兵的伤亡则不会被计入军方正式伤亡统计,能有效降低舆论压力,这也是很多国家在长期冲突中偏爱雇佣兵的原因之一。 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就曾大量使用私人军事人员,那些伤亡数字不用列入美军正式名单,能避免舆论抨击。俄罗斯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毕竟维持国内稳定对支撑战争走向至关重要。 更核心的原因是战略层面的考量,正规军必须留作后手。俄罗斯作为军事大国,面临的安全环境不止俄乌战场这一处,西部要应对北约的军事部署,北部有北极地区的战略博弈,东部还要维护边境安全,这些都需要保持精锐正规军的完整战力。 如果把几十万正规军全投入俄乌战场,不仅会造成其他战略方向的防御空虚,一旦后续出现更大规模的冲突或外部势力介入,俄罗斯可能连还手的力量都没有。留着正规军,就是保留了战略主动权和最后的威慑力,这是任何国家在战争中都不会轻易放弃的底线。 再说雇佣兵本身的作战优势,他们往往更擅长特种作战和城市巷战这类复杂任务。像之前在叙利亚活跃过的俄罗斯 “斯拉夫兵团”,就有过几小时击退数千武装分子的纪录,后来这些人成了瓦格纳等私人军事公司的核心力量。 在巴赫穆特这样的绞肉战中,雇佣兵的战术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有时比大规模正规军更管用,他们不用层层上报指令,能更快应对战场变化。而且这些私人军事公司还能承担情报搜集、装备维护等辅助任务,让正规军能集中精力执行更关键的战略打击。 现在全球私人军事公司的市场早就很成熟了,业务覆盖 110 多个国家,员工总数超过 500 万人,俄罗斯国内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就有几十万。这种模式已经成了现代战争中补充兵力的常见选择,不是俄罗斯特有的做法。 把雇佣兵看作正规军的 “替代品” 其实是误解,他们更像是战争中的 “弹性力量”,既能帮着填战场缺口,又能帮国家节省成本、规避风险,还不影响正规军的战略储备,这才是俄罗斯依赖他们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