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中黄芪的功效解读与临床应用明代医药学家陈嘉谟曾说:黄芪和人参都属于味甘

美倩谈健康 2025-10-31 19:52:27

中医典籍中黄芪的功效解读与临床应用

明代医药学家陈嘉谟曾说:黄芪和人参都属于味甘性温的药材,核心功效都是补充人体正气,但二者的作用侧重点有明显区别。

人参的专长是补充全身元气、调和中焦脾胃功能;

黄芪则不仅能补气,还能强化体表的卫气,让身体的防御屏障更坚固。

比如遇到因脾胃功能虚弱引发的问题:吃不下东西、总是没精神想睡觉、身上一阵冷一阵热、频繁呕吐腹泻、肚子又胀又堵、浑身没力气、身体消瘦、脉搏又虚又快、精神萎靡等,这些情况都需要重点补中益气。此时用药要以人参为主药,并且用量要大;黄芪作为辅助药,用量相对减少即可。

但如果是体表正气虚弱导致的问题,比如皮肤毛孔松弛、防护功能差,出现自汗(没运动也出汗)或盗汗(睡着后出汗、醒后汗止),长期下去甚至可能导致阳气流失;还有各种化脓性疮疡长期不愈合、脓血消耗过多,或是婴幼儿出痘疹时,痘粒没能完全充盈饱满,以及各类阴寒毒素导致的病症难以好转,这些情况就需要重点巩固卫气、养护营血。这时黄芪要作为主药,用量加倍;人参作为辅助药,少量添加就能发挥作用。

所以说,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选对药材,但如何用好药材,全靠医者的辨证判断。

古代的医学大家们常说:“行医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应对;用药也没有死板的方剂,只要符合病症需求就是好方法。”清代医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也明确记载:黄芪味甘性温,生用能巩固体表、增强防御,没出汗时能帮助发汗,有汗时能止住出汗;还能温暖肌肉、让皮肤毛孔更紧密、补充肺气、清除体内虚火、缓解肌肉发热。

如果经过炮制(如蜜炙),则更擅长补益中焦脾胃、增强全身元气、温暖三焦脏腑、强健脾胃功能,同时还能促进血液生成和肌肉生长,帮助排出脓毒、促进疮口愈合,是治疗疮疡痈肿的特效药,用黄芪熬制成药膏服用,效果也非常好。

从临床应用来看,黄芪味甘性温,主要进入肺、脾、肾三个脏腑,是补充正气、滋养阳气的关键药材。

脾胃功能得到补养,就能促进新的血液生成;肺气得到补养,体表的卫气就能更稳固,所以黄芪既能生血又能固表。

它还能补充阳气、助力身体机能运转,因此能促进肌肉生长、帮助排出脓毒。只要是因气血不足导致的病症,比如疮疡长期不愈合、伤口难以恢复等,都能用黄芪来治疗。

由气虚引发的血瘀问题也是如此。像瘀血阻滞导致的胃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及长期腹泻损伤脾气的情况,正气受损后血液运行不畅,形成血瘀,就会导致病灶难以修复、病情反复不愈。

通过不同的配伍,黄芪还能治疗各种出汗异常的问题:

和温助阳气的药材搭配,可治疗阳气虚弱导致的自汗;

和其他补气药材搭配,能治疗单纯气虚引发的自汗;

和滋养阴液的药材搭配,又能治疗阴虚导致的盗汗。

如果是气血亏虚的人,外感风寒却无法正常发汗,这时加用黄芪,能激发身体阳气、补充发汗所需的源头,帮助身体顺利出汗解表——这就是《本草从新》中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真正含义。

另外,炮制方法也会改变黄芪的药性,这一点必须牢记:经过蜜炙的黄芪,更擅长补养气血;生用的黄芪,则更侧重固表、促进脓毒排出和肌肉生长。

在治疗慢性肾炎引起的蛋白尿、糖尿病,以及气虚导致的水肿等病症时,都可以重用黄芪,临床效果都十分显著。

吴仪洛提到黄芪熬膏服用效果好,这一点在临床中也有广泛应用。临床在冬季给患者进行滋补调理时,常会以“保元汤”为基础进行加减:重用人参、黄芪、甘草、生姜,再搭配山楂、白术、当归、白芍、桑椹、黑芝麻、阿胶、熟地黄、山茱萸、枸杞,最后加入蜂蜜一同熬制成药膏,取名为“保元膏”。这种药膏能强健脾肾功能、补充气血,长期服用还有助于黑发养颜、延缓衰老。

对于那些病情更严重的患者,比如精血都极度亏虚、难以生育的人,可以在“保元膏”的基础上,再加入巴戟天、肉苁蓉、鹿胎、淫羊藿等药材,制成“嗣育丹”。

即便调整了配方,依然会以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这几味药作为基础,通过补中益气来补充元气阳气、促进精血生成,最终实现阳气充足则阴液自然生长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改善生育能力。

0 阅读:49
美倩谈健康

美倩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