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其一,任何光刻

经略简料 2025-10-31 14:32:13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其一,任何光刻机,只要含有不低于0.1%的中国来源稀土成分,无论其最终产自何地、途径哪里,都必须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并详尽披露其用途、用量及最终用户,其二,对用于制造14纳米及更先进逻辑芯片、高端存储芯片的关键设备及材料,启动更为严格的“逐案审批”制度。 自12月1日起,一项新规正式施行。 此新规的核心聚焦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仅0.1%,却可能蕴含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这个微小的数值,正成为撬动全球半导体版图的支点,它标志着地缘技术博弈进入了新阶段。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供应中断,而是一场围绕“规则制定权”展开的精巧竞赛。 这项新规的底气,并非源于中国占全球约69.2%的稀土产量,而是在于其掌握着全球超过九成的稀土精炼加工产能。 这种近乎垄断的质量控制能力,将一个百分比数字,转化为了一个物理上难以逾越的壁垒。 关键在于纯度。 中国能够工业化量产纯度高达99.999%的稀土材料,而美国等国的商业化提纯技术仅能达到99.9%,生产成本还是中国的三分之一。对于荷兰半导体巨头ASML的光刻机而言,这种纯度差距是致命的。 无论是用于精密镜头抛光的超高纯度铈基材料,还是设备内关键电机所依赖的稀土永磁体,都极度依赖这种极致纯度。 单台光刻机对于稀土的消耗量颇为可观,其稀土用量逾十公斤之多。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稀土在高端科技设备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此,0.1%这一极低门槛是基于物理现实的精准设定,确保了几乎所有高端光刻设备都无法规避监管。 此项政策于法律架构层面的设计亦颇具关注价值。在法律体系中的构建逻辑与布局,或是探寻政策深层意义及可行性的关键所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它放弃了粗暴的“断供”模式,转而构建了一套以信息获取和灵活调控为核心的监管体系。这是一种战略手法的进化,展现了从被动接受规则到主动塑造规范的转变。 该体系呈现出清晰的双层结构。首先要落实的是,针对任何含有 0.1% 中国来源稀土成分的光刻机类产品,建立并推行覆盖全部适用场景的出口许可制度。 其次,对于用于制造≤14纳米逻辑芯片,或是≥256层存储芯片的设备,启动了更为严苛的“逐案审批”制度,以强化管控。 申报时需详尽披露最终用户、用途及用量,这不仅是审批的需要,更是将贸易行为转化为持续获取全球高端制造业情报的过程。此举意图并非切断供应,而是将资源出口升级为一个可灵活调节的“战略工具”。 从战略层面看,这一规则是在特定背景下的非对称回应。此前,荷兰曾计划限制DUV对华出口,并冻结中资在安世半导体的股权。中国的措施精准地作用于对方产业链中最脆弱的一环,迫使其重新评估得失。 这种依赖的风险可以被清晰量化。ASML据称仅有约八周的稀土库存,若许可受阻,其月产量可能减少15至20台,年度损失或将超过32亿欧元。这些数字向博弈的另一方,清晰展示了其限制性政策的潜在成本。 这一博弈揭示了旧有“效率优先”全球化模式的脆弱性,并客观上指向了一种“韧性全球化”的未来。 它承认相互依存,但更强调通过基于规则的管理来增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构建更公平透明的新秩序。 “0.1%”规则所彰显的,是未来技术竞争的核心将是“规则制定权”的竞争。理解、适应并塑造这些复杂规则的能力,已和技术创新本身同等重要。 这场关乎规则的对话与角逐,已然透露出一种信号。 在人工智能伦理等更为广袤的未来领域中,新的宏大篇章,不过才缓缓揭开序章。 来源:2025-10-09 18:30 商务部公告2025第61号 公布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