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美国有枪也没啥用啊!有博主吐槽在美国虽然买了很多枪,但是碰到被抢劫也不敢拿出来,因为一旦拿出来自卫,就务必要清空弹夹必须打死对方。如果没干死对方,就会打一辈子的官司,然后一辈子养着对方。 美国一家专门研究暴力问题的非营利机构做过统计,2012年全美私人持枪者的“正当杀人”案只有259起,而且这还不包括警察执法开枪的情况,可同年的持枪凶杀案却高达8342起。 换句话说,每发生一起正当自卫的案例,就对应着32起持枪犯罪杀人案,这比例悬殊得就像买彩票中头奖和喝水呛到的概率差。 更有意思的是,在2007到2011年这五年里,暴力犯罪的受害者中只有0.8%用枪自卫过,财产犯罪里这个比例更是低到0.1%,足以说明大多数人买枪不过是买个心理安慰,真遇到事根本不敢用。 别以为只有普通人心虚,就算是有军事背景的人,碰上个事也得栽跟头。有个49岁的美国空军退伍军人,在自家产业里遇到闯入者,情急之下开枪射杀后,本以为符合“城堡法”能安然无恙,结果保险公司指派的律师居然劝他认罪换轻判。 这位老兵不服气自己花钱请律师,前前后后打了两年官司才洗清罪名,虽说最后保险公司报了律师费,但这两年的精神折磨和时间成本,足够让他对“持枪自卫”四个字彻底祛魅。要知道这还是有能力自聘律师的情况,换成普通人,恐怕早就被拖垮了。 更坑的是那些号称保护自卫者的法律,“不退让法”“城堡法”听着挺霸气,可里面的门道能把普通人绕晕。 法律条文里写着自卫得是“受到生命威胁”时才能动手,可这“生命威胁”到底怎么界定,压根没个统一标准。 同样是遇到入室抢劫,佛罗里达州有人开枪打死劫匪被判正当防卫,隔壁乔治亚州就有人因为同样的情况被判过失杀人,理由是“劫匪当时还没真正动手,威胁未达到致命程度”。 还有人遇到劫匪后开枪反击,结果因为“开枪时劫匪已经转身逃跑,威胁已解除”被判过度使用武力,这标准比菜市场的秤还不准,全看法官和陪审团的心情。 这种模糊性直接催生了一个奇葩的保险品类——“谋杀险”,光听名字就够讽刺的。现在美国有200万人都买了这种保险,每月花11到59美元不等,就是为了万一开枪自卫后,能有人付保释金、请律师,应对死者家属的民事索赔。 这保险投保人数五年翻了一倍,足以说明大家心里都门儿清:持枪自卫不是开不开枪的问题,是开枪后能不能扛住后续的法律风暴。 要知道,就算刑事诉讼赢了,死者家属还能发起民事诉讼,美国的民事赔偿金额动辄上百万美元,普通家庭哪扛得住? 有位芝加哥的工人就因为自卫打伤劫匪,刑事判无罪后被索赔200万美元,最后不得不申请破产,好好的日子硬是被一把枪搅黄了。 反观那些没背景没资源的普通人,碰到事儿更不敢轻举妄动。就说德克萨斯州一个叫汤姆的超市店员,凌晨下班遇到劫匪持刀抢劫,他腰间就别着合法购买的手枪,可愣是没敢掏出来——倒不是怕打不过,是怕打不准。 要是一枪没打死劫匪,对方躺医院里就能反过来告他故意伤害,先不说刑事诉讼能不能赢,光是对方的医疗费、误工费就得赔一大笔,搞不好真得像博主说的,一辈子打工养着人家。 可要是真把人打死了,麻烦更大,警方得调查是不是“过度自卫”,检察官为了政绩可能直接起诉,就算最后判无罪,律师费也得把家底掏空。 那些鼓吹“有枪就安全”的人,压根没算过这笔账。美国枪支泛滥到每100人就有120把枪,可犯罪率照样居高不下,因为大多数人买枪只是图个心安,真遇到危险要么反应不过来,要么被法律风险吓住不敢用。 所谓的持枪自卫,不过是枪支行业和游说团体炮制的谎言,他们靠着卖枪赚得盆满钵满,却把法律风险和经济压力全甩给了普通人。 毕竟对资本来说,只要有人买枪就行,至于买了枪敢不敢用、用了之后会不会惹麻烦,从来都不是他们关心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