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才明白默克尔的远见:当年坚决不用默茨,原来是给德国躲过一劫,如今再看德国政坛的乱象,才恍然大悟默克尔当年坚决不把权力交给默茨的深意。 默克尔和默茨这两个人的分歧,说是私人恩怨其实有点小看了他们,背后真正较劲的,是德国到底该怎么走,是继续走务实中间路线,还是往保守、意识形态那边靠拢,甚至直接跟着美国屁股后面跑。 看完德国政坛这两年的起伏,再回头琢磨默克尔当年的选择,才真正品出 “远见” 这两个字的分量。当年她死活不肯把接力棒交给默茨,多少人骂她打压异己,可如今再看那些乱糟糟的局面,总算明白那份坚持里藏着多大的考量。 默克尔和默茨早在九十年代就一起在基民盟打拼,按说算是老搭档,可两人的路数从根上就不一样。默克尔是从东德走出来的,经历过社会变革,做事总爱往实处落,不管什么政策都得先算清楚能不能落地、会不会给民生添乱。 默茨却不同,出身保守派家庭的他,骨子里带着股教条主义的执拗,认定的价值观就不肯变通,很少考虑实际操作的成本和风险。 早在上世纪末,这种分歧就摆上了台面。2000 年默茨当议会党团主席时,就喊着要减税、限制国家开支,听着特响亮,却没琢磨过减税会让财政收入缩水,民生和基建投入就得跟着砍,最后很可能顾此失彼。 默克尔那时候就倾向中间路线,既得顾着企业利益,也不能亏了民生,这种务实劲儿让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到 2002 年默茨就输给了她,让出了党团主席的位置。 2005 年默克尔当上总理后,更是把默茨排除在核心之外,宁愿培养其他务实人选也不给他机会。当时不少人觉得是权力斗争,直到 2018 年默克尔宣布卸任,默茨重新回政坛,大家才看清两人的差异有多致命。 默茨抓住党内对中间路线的不耐烦情绪,喊着 “我们不能这样做” 的口号,把自己打造成默克尔的对立面,终于在 2021 年当上基民盟主席,2025 年又领着联盟党赢了大选。 可他一上台,当年默克尔担心的问题全冒了出来。移民政策上,他彻底推翻默克尔的做法,增派 3000 名警力守边境,几乎把所有庇护申请者都拒在门外,看似迎合了部分民意,却没算过执行需要的人力物力,还得扛着国际社会的压力。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财政政策,作为一直标榜财政纪律的联盟党领袖,他居然为了搞刺激计划修改基本法,放宽债务上限,4 年要新增一万亿欧元债务,把德国多年的财政稳健传统抛到了脑后。 能源和外交上的转向更让人揪心。默克尔当年力推的 “北溪” 管道被直接冻结,俄气供应彻底切断,德国制造业得花高价买远海液化气,工业电价蹭蹭往上涨,几家头部企业干脆把新产线搬到了东南亚。 对华政策也跟着变味,明明 2024 年双边贸易都到两千六百多亿欧元了,车企在华利润占比三成起步,新政府却非要把意识形态放前面,外长硬话连篇,访华效果差强人意,企业看着报表只能发愁。 最戏剧性的是他当选总理那回,首轮投票才得 310 票,成了德国历史上首个首轮没当选的候任总理,最后还是靠着和反对派利益交换、借着局势动荡的 “恐惧共识” 才勉强过关。 如今执政联盟内部吵个不停,联邦和州之间协调不畅,极右翼势力还在抬头,法兰克福 DAX 指数动不动就因为政局波动下跌,这一切都让人想起默克尔当年的话:治理国家得凭务实经验,不是靠喊口号。 当年没人懂默克尔的坚持,如今看着德国政坛的乱象,才算明白她那份 “不给默茨权力” 的决定里,藏着对国家最实在的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