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伟大,从不靠虚无的“预言”,而是源于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担当。伟人的思想光芒,既在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闪耀,更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持续照亮前路。 1916年夏,青年伟人在致友人的信中便警示“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生存”,更精准预判倭寇侵华路径“先满蒙,北边动,而后,胡马骎骎入中原”。历史终成佐证:“九一八”的炮声撕裂东北夜空,“七七”的硝烟弥漫华北平原,十五年、二十年的时间刻度里,是一个民族从沉沦到奋起的悲壮轨迹。 抗日战争的危急关头,“速胜论”“亡国论”甚嚣尘上,伟人在《论持久战》中以唯物辩证的智慧,清晰勾勒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战争进程,指明游击战争与相持阶段的关键作用。此后八年,中国军民循着这一科学预见,在苦难中坚守,于相持中逆转,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代,伟人在《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中豪迈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许七十五年,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彼时中国钢产量仅二百几十万吨,汽车工业刚刚起步,这份擘画却有着穿透时空的力量——如今,中国多项产业已跻身世界前列,民族复兴的步伐正不断加快,当年的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