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号一场发布会结束和新能源传统厂家头部大厂的公关同学聊了聊,其实也很有启发,我觉得可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方便分享的话题和部分)。
今天的国内品牌传统头部大厂,其实也很长一段时间之前就意识到了卖高价和卖溢价更赚钱,但是如何在执行动作中能做出卖高价和卖溢价的艺术,这又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这次聊天的品牌,是一家头部国内新能源大厂的集团内高端线品牌,既然是这样定位的,一定也是用到了集团内非常多的资源。但是事实就是在多款车型问世后,并不是每款车型表现都如预期。
我个人在这件事情上一直有一些自己的启发和思考,不一定对,但可以拿出来与大家抛砖引玉:
- “不和消费者情绪做对抗”。
传统大厂虽然钱多、根基牢固,但也要顺应时代,顺势而为。“我们造的车这么好为什么他们看不懂?”看不懂才是常态,看得懂那是业内人士干的事儿,不能对消费者提业内人士的要求,不能从心态上情绪上和消费者的心理做对抗。
- 消费升级、消费降级同时发生在同一台车上”。
这个观点我可能是全网首发,但是我真心觉得非常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
打个比方,这台新发布的六座大型 SUV,在预订订单中,有 50% 用户均来自 BBA 用户的增换购,那么就意味着剩下的 50% 用户很有可能是其他车型的“升级换购”。
所以同一台车上,集合了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消费降级这个词也不太好,我只是打个比方,实际想表达的意思是:两边的预期会不相同,产生的冲击程度就一定不一样。
- “要理解人生第一次赚到 30/50 万的人,买车的心态和要求不一样”。
这个观点是去年冬天,在某次活动上,我和几位媒体老师在一辆考斯特上讨论后,提出的。市场很复杂,看起来中国家庭都有过一台车了,但实际上有过一台车和都买过三五十万的车,那明显后者还是少数人。
老板们、领导们有不少人在过去的时代浪潮中,早就财富自由了,这时候还能不能有认同和共情能力,能感知“第一次掏出三五十万”的消费群体买车的心态、期待和预期,成为了在产品定义和各个评审阶段中,拉开差距的重要一环。早点 learning 到这个问题,定义出来的产品可能就更贴近终端消费者。
- “清晰的了解自己的产品曾经/正在为消费者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当天我有问该品牌的同学,我说你们的 MPV 其实是拳头产品,又身在大湾区核心,其实有非常多粤港澳两地/三地牌用户,这些用户不管使用场景、用途、创造价值可能多少和大陆地区用户都有出入。但我从未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你们主动讲述过这些离我们有点远、也有点好奇的这种两地牌/三地牌用户,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非常清晰的显性价值,这样的故事就错过的讲的机会。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总结,纯属胡说,不必上岗上线。如有启发,那我很荣幸。[拜托][拜托][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