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瑜今天(29日)终于现身,神隐多日的他,终于来到大众面前,开始抖机灵了。 他在面对记者的联合访问时指出,台湾现在的处境确实十分困难。 长期未公开露面的韩国瑜,在5月2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台湾当前的处境十分艰难,而这种困难的根源,在于存在着某些“不能讲”的政治禁区,韩国瑜明确点出了两个核心的“不能讲”概念,即“一国两制”与“九二共识”。 为了凸显这种现象的荒谬,他甚至开玩笑地反问,是不是连“92号汽油”也要因为数字敏感而改个名字,这一言论,被一些评论者定性为不合时宜的“抖机灵”,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实际上是“戳破了民进党捂了很久的盖子”,这一“不能讲”的现象,已不仅仅是话语冲突。 韩国瑜提及的“不能讲”,揭示了一种政治上的“失语症”,在这种氛围下,关键的两岸议题因为被贴上意识形态标签,而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公共讨论之外,使得政治僵局持续固化,这种局面源于民进党的“言论封杀”政策,提及“九二共识”就会被扣上“卖台”的帽子,“一国两制”更是被视为“异端”,这种策略有效地阻止了任何深入对话的可能。 这种“失语”状态,也被视为一种回避根本问题的策略,韩国瑜过往曾表示,“九二共识”是维系两岸和平的关键,当这把被形容为“和平钥匙”的选项无法被公开讨论时,解决两岸僵局的根本途径便被人为堵塞了,因此韩国瑜的发言,无论其个人动机如何,客观上都将台湾的“处境困难”与“话语禁区”直接联系起来,被解读为对当前政治困局的直接揭示。 “不能讲”的政治氛围并非抽象概念,它直接转化为台湾社会需要承担的经济与安全双重代价,由于和平的“钥匙”被禁用,两岸交流的大门随之紧闭,这直接冲击了民生,造成了农产品滞销和旅游业萧条等具体后果,将政治禁令的成本与民众的生计紧密关联。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安全悖论,和平对话的路径被封锁;另一方面,防务预算却在激增,大力推动“备战”,这种状况被形容为一个由“抗中谋独”路线制造的“隐形堰塞湖”,正是韩国瑜所警示的“战争风险”,与此同时台湾在对外关系上也付出了让步,包括向美国支付高额军费、台积电核心技术面临外流风险,以及开放转基因食品进口,显示出单一选择下的多重代价。 围绕韩国瑜本人的争议,则反映了舆论场对政治人物表达方式的撕裂性评价,焦点从“说了什么”转向了“谁在说”和“怎么说”,并指出他标志性的“韩式金句”如今已被贬低,公众形象大不如前,这种负面评价甚至延伸至对其政治前途的警告,认为他若不深刻反思,其立法部门负责人的职位将成为政治生涯的顶点,并劝诫他不要效仿卢秀燕和侯友宜,而应学习郑丽文所代表的“担当”。 这场争议的核心,已超越“九二共识”本身,而在于一个社会是否还能容忍对其根本困境的公开讨论,当关键议题被噤声,其代价便由经济、安全与民生共同承担,而对政治人物的评价,也从政策主张的辩论,滑向了个人风格的审判。 最终民众真正需要的是安稳的生活,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并进行和平交流被认为是台湾的出路,无论韩国瑜被视为言行轻率还是敢于直言,他所提出的“不能讲”的困境,是任何阵营都无法回避的真问题,争论的焦点,或许应该从“他该不该说”,转向“究竟为何不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