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90年代就开始,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说,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 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 说到底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心甘情愿地牺牲经济利益。 这是中国强大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鲁比奥的感慨,其实点出了两国经济模式的本质差异。 在美国,企业老板关注的核心是股东的回报,华尔街聚焦股价,CEO的奖金也与利润挂钩。 董事会会议上,财务表成了焦点,投资回报率如果不理想,项目会被迅速削减,企业会选择短期内能带来快速收益的领域。 而中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由政府主导,国有企业冲锋陷阵,民营企业紧随其后寻找机会。 中国当然并非不追求利润,但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优先考虑国家利益,将短期经济利益置于第二位,甚至愿意在战略布局上承担巨额亏损。 这种模式并不复杂,却展现出冷静的战略眼光。 鲁比奥在2024年参议院听证会上指出,中国以全政府之力推进工业规划,而美国的自由市场竞争在这种对抗中显得吃亏。 相关报告也表明,中国的国有企业并不以盈利为导向,而是更注重战略性行业的布局,而美国企业则为了节约成本,将制造业外包至中国,忽视了对国家安全的长远影响。 半导体领域是这种逻辑差异的显著体现。 中国从90年代起便开始投资晶圆厂,尽管早期亏损严重,国家却通过补贴机制填补了巨额资金缺口。 中芯国际经过多年发展,已跻身全球前十,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预计达到50%。 虽然整体自给率仍较低,但在成熟工艺芯片领域已实现显著提升。 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中国摆脱对美国技术依赖的决心,而美国却因企业的短视行为始终无法稳定供应链,导致自身战略布局落后。 高铁建设也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从零开始的中国高铁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一,预计到2025年底网络总里程突破50,000公里,今年更新增了2,600公里,2030年的目标甚至锁定在60,000公里。 早期的京沪线路投入高达上万亿元,票价却压得极低,民营企业因难以盈利而避之不及。 虽然建设过程充满亏损,但高铁带动了钢铁、水泥和机械全产业链的发展,还成功输出技术到了印尼和泰国,实现资源与市场的互换。 反观美国高铁计划则因企业对回报周期的担忧而长期停滞不前。 加州的线路预算超支、承包商撤资,联邦政府虽试图推动项目,却因企业不愿接盘而进展缓慢。 在非洲投资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框架大量兴建基础设施,2023年对非直接投资金额已达3.96亿美元,占全球的15%。 尽管这些投资的短期回报较低,但中国通过修建矿区铁路、港口、电站牢牢锁住了资源通道和外交影响力。 美国企业则因算计风险回报比,觉得不划算便选择撤资。 鲁比奥在2025年4月的国务院简报中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已经将资源控制到极致,美国对中国矿物的依赖度高达80%,电动车电池产业也因此面临供应链卡脖子困境。 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同样异常激烈。 中国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通过补贴实现了成本全球最低,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动车出口数量已突破百万,涨幅达74.3%。 尽管每辆车可能亏损,但中国品牌占据了中低端市场的绝对优势。 相比之下,美国电动车补贴虽然推动了高端领域,但企业普遍不愿意降价进入更广泛的市场,导致中国品牌的全球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暴涨至2025年的18%。 这一趋势使得美国不得不启动补贴调查,欧洲国家也开始施压,而中国依靠供应链整合和低成本优势继续坐稳市场领先地位。 航空产业也是两国较量的“战场”。 中国商飞的C919飞机研发历时20年,在国家的千亿资金支持下终于投入使用。 虽然订单交付仍有延迟,但产能不断提高,仅2025年就计划交付75架,抢夺了波音和空客的部分市场。 美国的航空巨头虽然技术创新能力强,但因董事会对短期利益的压力,长期研发投入远不及中国。 鲁比奥在担任国务卿期间强调,美国有必要发展更具战略性的工业政策,不能继续让企业单独掌控产业命脉。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模式虽然看似“不计成本”,但实际是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长期战略布局。 这种模式不仅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优势,而且让美国的自由市场显得步履维艰。 未来,这种差异是否会让全球市场规则发生深远变化? 你怎么看中国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能否持续?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源:卢比奥的演讲:《中国改变资本主义,美国必须刀口向内》-雪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