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美军上将李奇微回忆朝鲜战争时说:“大量中国步兵穿着胶鞋,在狂乱的军号声

韫晓生 2025-10-29 18:00:58

[中国赞]美军上将李奇微回忆朝鲜战争时说:“大量中国步兵穿着胶鞋,在狂乱的军号声中渗入阵地!在志愿军的进攻面前,美第2师又一次首当其冲,遭受重大损失……脚踏胶底鞋的志愿军,总能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飞快逃命!”   (信源:百度百科——李奇微)   李奇微抵达朝鲜战场时,带着美军 “二战功臣” 的傲气。这位参与过诺曼底登陆的五星上将,起初压根没把装备简陋的志愿军放在眼里,甚至在指挥部里嘲讽 “拿着烧火棍的农民兵,竟能把南韩军吓破胆”。可当他亲眼目睹第三次战役的冲锋场景,这种轻视瞬间被击碎。   天刚蒙蒙亮,阵地上嘹亮军号声划破晨雾,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身着单薄棉衣,端着老式步枪以散兵线冲锋,如潮水般冲向敌军阵地。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平日装备精良的南韩军,一听军号声就扔下武器溃逃,连美军顾问都拦不住,有南韩军官称逃跑为“战略性转进”。李奇微举着望远镜,看着眼前溃败场景,差点咬断雪茄,他从未见过一支军队仅凭士气就瓦解装备优势明显的防线。   更让他震惊的是前线士兵状态。美军士兵喊“必胜”口号有气无力,营地弥漫厌战情绪;而志愿军能在侦察机掠过区域神出鬼没,脚踏胶底鞋在山地日均行军30公里,仅靠军号与哨音完成师级规模夜间调度。   李奇微让下属尝志愿军炒面,试图破解轻步兵生存密码,即单兵携行量仅6公斤的部队为何能雪夜奔袭几十里包抄。看到九兵团15万将士裹单衣跨过鸭绿江,答案逐渐清晰:这支军队韧性远超武器参数衡量范围。   上甘岭战役成为李奇微记忆中的 “战术转折点”。他在回忆录中承认,志愿军的坑道工事让美军付出了惨重代价——表面阵地反复争夺,可志愿军总能依托坑道坚守,美军即便动用飞机大炮将山头削低几米,也无法彻底占领阵地。   更让他无法理解的是志愿军的战术灵活性:雪地里用树枝搭建假坦克迷惑美军轰炸机,三人一组交替掩护的游击战术,把“三十六计”玩得炉火纯青,让装备现代化的美军屡屡陷入被动。   即便美军远东空军每日出动300架次战机,把志愿军运输线炸成焦土,也未能阻止其按时完成部署。   李奇微在指挥部对着作战地图发呆,他无法解释为何这支缺重武器、后勤困难的军队,总能在关键节点精准打击美军弱点。直到后来看到志愿军战俘营管理细节,他才对这支军队有了更深认知。   碧潼战俘营景象颠覆李奇微对“敌人”的定义。志愿军按日内瓦公约为战俘提供充足膳食、允许保留财物,还举办含篮球、田径等项目的战俘奥运会,战俘笑脸被记录。   美军战俘死亡率仅0.3%,这让这位西方将领得出“他们是最凶狠的斗士,也是最文明的敌人”这一矛盾却深刻的结论。”   一次,志愿军主动送回美军重伤员,李奇微对部下称,他们能平安回来靠的是中国人的善意,而非红十字标识。这种战场上的反差,让他重新审视对手——志愿军既能在雪地冻成冰雕仍紧握步枪,俘获敌人时坚守人道主义;冲锋时口号震耳,管理战俘时尽显文明。   他始终记得撤离汉城时的场景——站在吉普车上回望燃烧的城市,拿破仑“世界上有两种力量最可怕,一种是宝剑,一种是精神”的话语在耳边响起。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志愿军的胜利,靠的不是先进武器,而是 “对自己比对敌人更凶狠”的意志力,是整连整营冻僵仍不放弃的坚守,是雪夜奔袭中永不熄灭的信念。   李奇微在 1967 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还特别评价:“共产党在朝鲜战争中的领导,是军事与政治智慧的巧妙混合体。”   这句来自当年“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评价,比任何战报都更能说明问题 —— 朝鲜战争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更让世界读懂了一个民族在绝境中迸发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李奇微一生都无法忘怀的 “中国密码”。

0 阅读:8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