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

云景史实记 2025-10-29 13:59:10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有个名字绕不开——陈君石。 这位咱们国家食品毒理学的创始人,研究硒与克山病拿过国际大奖,牵头的中国总膳食研究连世界卫生组织都夸是发展中国家典范。 如今还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当总顾问,他的话背后全是对咱们老百姓健康的实打实考量。 十几年前佛塑股份子公司那事儿还记得吗?央视记者暗访发现,他们用从欧洲进口的洋垃圾做原料,加工成一次性发泡餐盒,每月产量高达 1 千吨,算下来得有 2 亿个 “毒餐盒” 流进市场。 公司采购部的人都直言,内销的餐具全是垃圾做的,反正没人管,好糊弄。这些洋垃圾里可能混着废弃农药瓶、医疗废料,就算洗了也去不掉里面的有毒物质,中餐又爱高温炒菜、装热汤,塑料里的有害物质全跑到食物里了,吃进肚子里可不是闹着玩的。 国际上也出过类似的事儿,德国有次检测发现,用再生纸做的食品包装盒里有矿物油残留,这些东西会跑到米饭、麦片里,动物实验都显示它们会沉积在肝脏和淋巴节点,搞不好就伤器官,而且现在连能精准检测这些有害物质的实验室都没几个。 国家早有规定,GB 4806.7 这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里写得明明白白,食品接触用的塑料只能用专门列出的新树脂,回收塑料一概不许用,尤其是医疗废料、工业废料更是碰都不能碰。 2023 年更新的新版本还加了更严的指标,连芳香族伯胺这种有害物质都明确限了量。为啥卡这么死? 因为再生塑料的来源太乱了,就算现在有智能分拣、低温清洗这些技术,能把原料纯度提到 95% 以上,可谁能保证每一批回收料里都没有隐藏的毒疙瘩? 咱们国家回收体系还没做到像欧盟那样,能把食品级回收料从头到尾追溯清楚,也没法保证每一步处理都经过第三方认证,万一有黑心商家像佛塑那样掺假,老百姓根本没法分辨。 可能有人会说,欧美不也在用再生塑料做食品包装吗?是,但他们的管控严得超乎想象。 欧盟有专门的法规,2022 年就出台了新规定,所有再生塑料食品包装都得进统一登记册,回收、分拣、除污每一步都有硬规矩,连处理技术都得经过欧洲食品安全局批准。 有个企业用化学解聚技术处理复合包装膜,年处理 2 万吨,产出的原料再做新包装,这背后是全套的质量控制体系撑着。可就算这样,他们也出过问题,更别说咱们这边还有人钻空子。 陈君石院士他们早就做过风险评估,知道处理干净的再生 PET 瓶理论上能达标,但他更清楚,监管跟不上,再好的技术都是白搭。 科信中心调查显示,六成多消费者觉得再生塑料包装环保,可问他们怎么保证安全,没几个人说得上来,这种认知差距下,贸然放开就是给风险开了口子。 咱们国家不是不让再生塑料发挥作用,只是把它用在了该用的地方。有个乳制品企业就搞了闭环回收,把牛奶包装膜收回来,做成物流缓冲膜,一年能省 400 吨原生塑料,减少 1750 吨碳排放。 还有企业把再生 PE 颗粒加些填料,做成生鲜运输的缓冲膜,性能能到新料的 90%,成本还降 30%。这些用途不接触食品,既环保又安全,多好。 可一旦用到食品上,性质就变了,毕竟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陈君石院士一辈子研究食品毒理,见过太多因有害物质导致的健康悲剧,他坚持不批准,就是怕咱们老百姓遭这份罪。 那些说 “国外都在用,咱们太落后” 的人,没算过安全账。再生塑料颗粒一吨才 6000 块,比食品级新料便宜一半,巨大的利润差足以让有些人铤而走险。 2011 年抽查一次性餐具,85% 都疑似不合格,这还是在明令禁止的情况下。要是放开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监管压力得翻好几倍,万一出了大规模中毒事件,谁能担得起责任? 陈君石院士说中国是极少数不批准的国家之一,这话里有无奈,但更多的是担当 —— 咱们宁可暂时慢一步,也不能拿老百姓的健康换所谓的 “接轨”。 这事儿的核心就是安全和环保的平衡。陈君石院士也说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是大势所趋,但得一步一步来,先试点,再推广,等技术更成熟、监管更到位、大家认知更清晰了再说。 现在这样严格禁止,不是保守,是对生命负责。毕竟吃饭这事儿,从来都是安全第一,少用点再生塑料包装,顶多麻烦点,可要是吃进了有毒物质,那可是一辈子的事儿,这笔账咱们得算明白。 (信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保障食品安全就像打仗,首先要认清“主要敌人”——上观新闻)

0 阅读:40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