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 1 月,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核工业自此踏上从无到有的征程。历经 70 载深耕,如今中国核电迎来历史性时刻 —— 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在建机组连续 18 年全球第一的成绩,背后不仅有国企的引领,更离不开民企力量的坚实支撑。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可不是凭空得来的,核电这种“大国重器”的成长,从来不是国企一家独大的“独角戏”。中核、中广核这些“国家队”牢牢掌控着94%的在运机组市场份额,就像定盘星一样把准发展方向,2024年光是这几家的研发经费就占了行业总投入的80%,从“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到四代核电技术突破,都是他们在前面开疆拓土。但再宏伟的工程也离不开细密的零件,那些藏在核电机组里的关键设备,不少都是民企一锤一锤打磨出来的。 就说今年刚满70岁的西子洁能,跟中国核工业算是“同龄”,在核电圈里一扎就是近30年,活生生走出了一条民企的进阶路。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它还只能跟着法国公司做分包,给常规岛造点高压加热器、除氧器这类“配角”设备。 可人家没安于当“小跟班”,抱着国外技术资料啃了近10年,硬是把核心技术摸透了,2008年终于拿下国内大型核电项目订单,直接打破了外商的技术封锁,造出的设备指标跟国际先进水平站在了同一梯队。 这还只是第一步,常规岛站稳脚跟后,西子洁能又盯上了更难啃的核岛这块“硬骨头”。核岛设备可不是随便造造的,得拿国家发的“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才行。从2011年提交申请,到反复做模拟件、应对层层审核,前前后后熬了8年,全公司拧成一股绳攻坚,2018年终于拿到了那张“入场券”,成了当时浙江唯一有这资质的上市企业,才算真正叩开了核岛制造的大门。 这些年下来,西子洁能的“贡献清单”看得人着实亮眼:全国多座核电站里,藏着它造的186台常规岛压力容器和换热器,还有435台核2、3级压力容器和储罐,中核、中广核这些“大块头”都是它的长期搭档。 其实西子洁能只是民企力量的一个缩影。现在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已经冲到了93%,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6000亿元,这背后少不了像江苏神通那样在核级阀门领域抢占35%市场份额的“隐形冠军”,也有在放射性废物处理、数字运维等细分赛道搞出独门绝技的中小企业。他们不跟国企抢“主角”,却在补短板、强细分的领域把活儿干得漂亮,跟“国家队”形成了完美配合。 回头看这70年,从1955年的战略决策到如今102台机组、1.13亿千瓦装机容量的全球第一规模,中国核电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国家队”掌稳方向、攻克核心难题,民企就在细分领域死磕技术、填充细节,正是这种“领航员”带“实干家”的默契,才让咱们从跟跑、并跑,硬生生跑到了世界最前面。 70年磨一剑,这剑亮出来,底气全在这种上下同心的合力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