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扎米尔表示,只要加沙地带的被扣押人员还在敌人手中,以方就不会停止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扎米尔的这番话说出了以军心里话,但他同时也说出了以军在加沙的行动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以军不知道被扣押人员具体在哪里,想营救他们几乎不可能。 先得说说这些被扣押人员对以色列的分量,10 月 7 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后,带走了超过 240 名人质,其中有老人、孩子,还有外国公民,甚至包括美国、泰国、菲律宾等国的民众。 对以色列来说,“救人” 不仅是民众期待的政治任务,更是维护国家信誉的关键 —— 以色列向来有 “不惜一切代价救同胞” 的传统。 之前多次通过交换囚犯、支付赎金等方式换回被扣押人员,这次面对大规模人质危机,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扎米尔强调 “不停止军事行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给国内民众吃定心丸,证明军方没有放弃人质。 可现实比表态残酷多了,以军最大的难题就是 “找不到人”。加沙地带本身就是出了名的 “迷宫”,365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挤着 230 万人口,密集的居民区里全是窄巷、地下通道和隐蔽掩体。 哈马斯还专门修建了长达 500 公里的地下隧道网络,这些隧道不仅能藏人,还能运武器、通补给,连以军的卫星和无人机都很难精准探测。 更麻烦的是,哈马斯把人质分散藏在了不同地方,有的可能在民居地下室,有的被转移到了医院、学校等 “敏感场所”,还有的被当作 “人体盾牌” 放在军事据点附近。 以军之前尝试过几次小规模营救,比如 10 月 17 日突袭加沙城北部的一个据点,结果只救出 1 名人质,还付出了 2 名士兵受伤的代价,可见营救难度有多高。 以军的军事行动本身也在给救人添难题。为了打击哈马斯,以军对加沙实施了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推进,加沙城、汗尤尼斯等主要城市已经成了战场,建筑损毁严重,交通和通讯基本中断。这种高强度打击虽然能摧毁哈马斯的据点,却也让人质的处境更危险。 一方面,空袭可能误伤人质,另一方面,通讯中断后,以军更难获取人质的实时信息。哈马斯还时不时通过释放少量人质来施压。 比如先后释放了几批外国公民和以色列老人,既展现了 “人道主义姿态”,又暗示 “剩下的人质安全掌握在我们手里”,让以军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对疑似藏人质的区域下狠手。 更让以军头疼的是,他们缺乏可靠的情报来源。加沙地带长期被以色列封锁,以军虽然在当地有情报网络,但哈马斯的隐蔽工作做得极严,人质的转移路线、藏匿地点都是最高机密,只有少数核心成员知道。 以军之前靠无人机侦察、截获通讯等方式获取情报,可哈马斯早就摸透了以军的套路,改用加密通讯、人工传递信息等原始方式,让以军的情报系统屡屡失效。 有以色列官员私下透露,目前能确认的只是人质 “还活着”,但具体在哪个区域、被分成多少组、身边有多少守卫,这些关键信息全是空白,没有情报支撑,任何营救行动都像是 “盲人摸象”。 国际社会的压力也在加剧以军的困境。联合国、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机构多次呼吁停火,要求优先保障人质安全和人道主义援助,不少国家也在催促以色列 “克制行动”,避免更多平民伤亡。 美国虽然支持以色列打击哈马斯,但也多次提醒要 “保护人质和无辜平民”,甚至私下推动以色列和哈马斯进行 “人道主义停火” 谈判,以便让人道主义物资进入加沙,同时为释放人质创造条件。 扎米尔提到 “营救几乎不可能”,或许也是在向国际社会传递信号:以军不是不想救人,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希望外界理解其军事行动的必要性。 现在的以军就卡在 “打” 和 “救” 之间 —— 不打,哈马斯不会主动释放人质;打狠了,又可能伤害人质,还找不到人。扎米尔的表态虽然强硬,但字里行间全是无奈。 接下来以军大概率会继续推进军事行动,同时尝试通过外交渠道、第三方调解等方式与哈马斯接触,比如借助卡塔尔、埃及等国的斡旋,争取先释放老弱妇孺等弱势群体。 可只要人质一天没全部救出,以军的军事行动就不会真的停,加沙的局势也很难降温。说到底,这场危机的核心还是人质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恐怕比打赢一场战争还难。 信源:央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