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最 “古怪” 的旅:连朱德、彭德怀这样的军事天才都拿它没辙,这支队伍内部山头林立,排外情绪严重,谁来当领导都不买账,可毛主席派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过去,竟然把问题完美解决了。这个人到底使了什么神奇的招数,能让这支 “刺头部队“ 服服帖帖? 344旅源于红十五军团,主由鄂豫皖子弟组成,士兵骁勇善战,却在1938年初遭重创。1月,688团团长陈锦绣率部在河北平山温塘伏击日军,战斗中中弹身亡,部队指挥中断。次月,687团团长张绍东与政委兰国清叛逃投敌,此事震动全旅,老兵对上级生疑,团间派系壁垒森严。徐海东旅长旧伤复发,回延安养病,朱德亲赴687团现场,任命23岁田守尧接任团长,但内部不稳,干部执行命令拖沓,饭堂分桌用餐,训练各自为政。 杨得志到任后,先巡视各团,了解武器装备和兵员情况。他取消干部小灶,推行统一大锅饭,所有人轮流值厨,打破隔阂。训练调整为跨团联合,刺杀课上推广优秀手法,不分出身。干部会上,他汇总战绩,表扬两团贡献,强调共同抗日。张绍东叛变后遗留的猜忌,杨得志通过混编小队化解,逐步淡化派系标签。彭德怀来电问是否调人,杨得志回绝,表示本旅骨干充足,只需疏导协作。 小规模战斗中,杨得志点派田守尧营主攻,信任其枪法,战斗后缴获机枪三挺,田守尧开始带头执行命令。反“扫荡”时,杨得志协调两团侧翼包抄,正面阻敌,部队协作初现成效。半年内,他未撤一干部,只改单独训练为联合演练,饭食轮换,夜间拉练带头背包。旅部悬挂徐海东旧望远镜,作为象征,提醒老兵传承。朱德在报告中指出,这种转变源于基层实干,而非高压。 杨得志注重日常管理,鼓励战士交流家乡习俗,缓和鄂豫皖与外来兵的隔阂。战斗间隙,他记录各连伤亡,调整补给,确保公平。田守尧升团长后,公开承认过去疑虑,现视全旅为一体。部队南下鲁西南,杨得志率部与地方武装合编冀鲁豫支队,肃清石友三残部,开辟根据地。1939年2月,高树勋阵地攻坚,部队夜袭敌营,缴获炮弹。日军“扫荡”中,杨得志指挥多路游击,炸桥阻援,内部已无山头之争。 这种整顿方式,靠平等对待和实战检验,逐步重建信任。杨得志的做法,源于长征中积累的团队经验,避免生硬命令。部队协作稳后,战斗力回升,多次击退日伪合围。黄克诚回忆,此旅危机源于连续损失,杨得志的稳扎稳打,助其重生。整个过程,体现出抗日部队的自我调整机制,突出领导与士兵的血脉相连。 抗日后期,杨得志率344旅南下,开辟冀鲁豫根据地,部队扩编为支队,指挥进攻伪军阵地,解放村镇。1940年,编入新四军第三师,杨得志任副师长,参与苏北反“清乡”。胜利后,他指挥上党战役,部队横扫日伪残余。解放战争,杨得志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率部挺进大别山,翻越桐柏,歼灭国民党整编师。 1955年,杨得志获上将军衔,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后调志愿军副司令,指挥板门店谈判警卫。回国后,任北京军区司令,总参谋长,参与国防建设。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杨得志督战西线,部队推进阵地,维护边疆。晚年,他主编军史,整理回忆录,强调基层团结的重要性。 1994年10月,杨得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追悼会上,军旗覆盖棺椁,将领肃立送行。

yrnd
小编是军盲,胡说八道,杨得志何时参加过上党战役?
平凡
扯淡也不能这样扯啊,朱德和彭德怀都没办法?
娃哈哈哈 回复 10-29 10:02
就是,试问哪一个部队的官兵敢对朱老总和彭大将军不买帐,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抗战时期,后面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就更不用说了,连许上将对这二人都服服帖帖的。
用户10xxx12
344旅的团长们比李云龙还刺头吗?李云龙见到旅长都不敢炸刺。
一中老邵
说的是事实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1955年,杨得志获上将军衔,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后调志愿军副司令。。。。。。[晕][晕][晕][墨镜][墨镜][墨镜]
帝落
杨得志当过新四军三师副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