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路透把刘萧旭和郭宇欣的“亲密戏”推上热搜,弹幕里一水儿喊真情流露,但如果你看过同组摄影师发的花絮,就知道两人脚下踩着轨道车,侧边三机位补光,导演举着扩音器隔三差五喊停,空气里飘着反光板的塑料味,这画面离“甜蜜”二字比北上广离马尔代夫还远。
问题来了,既然氛围这么尬,为啥成片里还能把观众磕到上头,答案只有四个字——职业素养,他们必须在十五秒里完成导演定的眼神、角度、呼吸频率,50来人的注视下还得确保镜头好看,否则就是返工加班,片方一停机就是几万块,人家可不是来秀恩爱的,是拿专业能力完成甲方KPI。
但观众的真情实感也不是错,很多人把演员当真人CP,不过从豆瓣到微博,“嗑生嗑死转头戒断”已经成了常态,流量逻辑里先给你一口糖再来个急刹,情绪起伏越大,讨论度和话题度就越高,平台高兴,资本高兴,演员也收获了讨论度,这就是粉丝经济的剧本。
所以,与其为一张定格图心跳加速,不如把滤镜调低一档,看完戏回归现实,谁的专业度高谁的角色立得住,才是真正值得长期“上头”的东西,下一次再看到“在一起”的高呼,不妨先等等,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在跟作品谈恋爱,还是在给营销充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