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时行刑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有什么特殊意义。“明日午时三刻问斩!”这是古装剧中很常见的一句台词。很多人也觉得奇怪,为何行刑都要选择这个时间点,这有特别的意义吗? 古代人没有时钟这种计量时间的精密仪器,所以他们看时间大多都是从太阳的位置来判断,再加上古代计时比较简陋,并没有什么几点几点的说话,大概就是用子、丑、寅等等汉字来记录。 一共是12个时间段,那么一个时间段放在现在就是2小时。 根据太阳移动的特点,古人也发现了规律,于是就做了一个日晷来进行计算白天的时间。 这个可以从太阳的阴影判断时间,那么晚上没有太阳,他们怎么算时间呢? 他们就专门为计量时间制作了一个可以匀速滴水的漏壶,这个壶里装着水,通过滴水的量计算时间。 这个接水的壶有刻度,所以计时就是根据这个刻度可以算出来,所以古代有了一刻的说法。 一般一天的时间在壶上反应出来就是正好100个刻度。 用我们现代的一天的标准时间换算的话,古代的一刻大概就是14分钟多,其实这么算和我们现代也差不多。 那这样,我们也就是大概推测到古代午时三刻的时间了,午时就是十一点之后的两个小时,再加上三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2点之前了。 那么选这个时间点有什么说法吗? 大部分的解释都是这个时间段里太阳盛所以阳气也网,问斩毕竟是血腥的事情,我们古代又比较迷信,当然要挑太阳最烈的时间,因为此时杀人不怕戾气缠身。 但其实,这个午时三刻,并没有古代官方的记载。它就是古代话本里的一个说话,也就是古代小说中才有的记载。 就比如,明代最有名的话本《水浒传》后开始盛行起了午时三刻问斩的说法,其实这也是小说中营造紧张气氛的一种方式,因为一说了时辰,给人的感觉就是生命开始啦倒计时。 而真实的历史是,宋朝死刑都在午后,一般选在下午的1点到3点之间,不超过超过下午四点就可以,在天黑之前行刑完。 而唐朝的时候也类似,反正一般就是要在白天行刑就对了。 为何没有晚上行刑的呢?除了有点迷信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晚上黑灯瞎火的,古代有没有电灯,罪犯跑了被调包都非常有可能,还是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 那这个午时三刻的说法又是怎么出来的呢? 其实这个也和制度有关系,判处一个人的死刑,其实也是比较慎重的一件事,为了保证不要冤枉好人,一般在行刑之前,官员还得将这个罪犯的资料仔细审查一遍。 一般看完资料,消息传到下面,也就快到中午了,所以也就有了午时的说法。 至于这个午时三刻的说法,其实就是古代小说大概这么推测了一番,有了这么一个时间点,然后现代人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臆想。 比如说,大家觉得正中午的时候,影子也是最短的时候,这个时候肯定是日头在人正上方,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觉得这时候洋气很旺,所以砍头当然要放在这个时候了。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午饭后昏昏沉沉,睡意蒙眬,此时能坚强死刑人的痛苦。 而这些理由其实在古代资料里可是没有什么记载,但要按照这个逻辑来说,上午需要复核死刑,而晚上又有太多的危险。 这可不是就剩中午到下午这段时间了吗? 参考资料: 廉政瞭望:古代“午时三刻”开斩的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