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核动力巡航导弹连飞14000公里,美国的回应来了!白宫声称,俄罗斯没和美

史鉴奇谈 2025-10-28 17:07:24

俄罗斯的核动力巡航导弹连飞14000公里,美国的回应来了!白宫声称,俄罗斯没和美国玩游戏,同样地,美国也没和俄罗斯玩游戏。白宫的表态,说明美国对这种使用核动力装置的“无限续航”巡航导弹持认真的态度,因为这种武器系统可能会在某个方向长期飞行,并穿透防空体系,发起出其不意的袭击,而且,因为导弹上有核反应堆,所以美国要不要击落也得想一想。   它不像传统巡航导弹有固定航程限制,核反应堆能持续提供动力,理论上想飞多久就飞多久。这种“无限续航”的本事,让它能绕着地球兜圈子,从任何意想不到的方向突破防线。   美国防空体系再严密,也架不住对手这么“熬鹰”。传统导弹轨迹能算、能拦,可这核动力家伙能在天上盘旋好几天,瞅准空隙就扎下来,现有反导系统根本没法做到全天候全方位监控。   更让美军头疼的是“要不要击落”这个两难选择。导弹上装着核反应堆,一旦在空中打爆,核物质泄漏可不是闹着玩的。   要是在本土或者盟友领土上空击落,放射性尘埃扩散会造成严重生态灾难;放任它飞,又怕下一秒就钻进自家重要设施。这种“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的憋屈,美国还是头一回这么强烈地感受到。   所以白宫才会撂下那句“没和俄罗斯玩游戏”的硬话。这话听着是表态,实际上藏着几分无奈。美国情报部门早就盯着“海燕”项目,从2018年俄罗斯首次披露到现在,相关监测就没停过。   去年俄军试射时,美军卫星全程跟踪,看着导弹从科拉半岛起飞,一路绕着北大西洋飞了近8000公里才转向。那一次试射虽然没到14000公里的极限,但已经足够证明技术成熟度。   美国国防部最近提交的《年度威胁评估报告》里,专门用两页篇幅讲这款导弹,把它列为“最具破坏性的新兴武器”之一。五角大楼内部模拟推演过好几次,结果都不太乐观。   有一次推演设定导弹从北极方向突防,美军北美防空司令部花了整整40分钟才确认轨迹,等准备拦截时,导弹已经转向朝着加拿大东部飞去,最后不得不中止拦截程序。   这种“猫鼠游戏”般的威慑,比直接的军事对峙更让美国难受。传统核武器讲究“相互确保摧毁”,可“海燕”把这种威慑变成了持续的、不可预测的压力。   它不用真的发动攻击,光是在天上飞着,就等于给美国套上了个“核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空军最近紧急增加了E-3预警机的巡逻频次,在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部署了更多的雷达站,可这些措施在“无限续航”面前,总显得有些被动。   更有意思的是俄罗斯的表态。俄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直接说,这款导弹就是为了突破美国的全球反导系统。这话一点没藏着掖着,明摆着就是告诉美国:你花那么多钱建的防线,在我这儿不好使。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海燕”能贴地飞行,利用地形规避雷达探测,再加上超长续航带来的航线灵活性,现有反导系统的拦截成功率被拉到了极低的水平。   美国导弹防御局局长去年在国会听证时承认,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能100%拦截这类核动力巡航导弹。这话一出,立马引发了国会对军费开支的争论。   有议员提议增加反导预算,研发新型拦截武器;但也有专家泼冷水,说就算投入几百亿,短时间内也追不上俄罗斯的技术步伐。这种内部争论,更凸显了美国应对乏力的现状。   除了军事层面的压力,这款导弹还搅乱了美俄之间的战略平衡。过去几年,美国一直试图推动新的核军控谈判,想把俄罗斯的新型武器纳入管控范围。   可俄罗斯这次态度强硬,明确表示“海燕”不在谈判之列。这种拒绝,让美国失去了通过外交手段制约这款武器的机会,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成为悬在头顶的威胁。   更让美国盟友不安的是,“海燕”的射程能覆盖整个欧洲和北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最近频繁和成员国沟通,讨论如何应对这种新型威胁。   一些东欧国家已经开始请求美国在其境内部署更多反导设施,可这又会引发俄罗斯的反制,陷入“部署-反部署”的恶性循环。这种连锁反应,正在让欧洲的安全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   美国国内的舆论也炸开了锅。有媒体批评政府之前对俄罗斯军事发展重视不够,才让对方搞出了这么“颠覆性”的武器;也有声音呼吁重启美俄对话,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   但白宫现在显然没心思搞对话。国家安全委员会最近召开了多次紧急会议,讨论的重点就是如何强化本土防御。有消息称,美国可能会加快高超音速拦截武器的研发,同时升级现有雷达网络。   可这些措施都需要时间。俄罗斯已经宣布“海燕”即将进入量产阶段,预计明年就能列装部队。这意味着美国连从容应对的缓冲期都没多少了。   说到底,这款核动力巡航导弹的出现,本质上是俄罗斯对美国长期军事施压的一种反制。这些年美国在俄罗斯周边搞北约东扩,部署反导系统,早就让俄罗斯忍无可忍。

0 阅读:93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