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千疮百孔的国宝《五牛图》被送到故宫修复,哪知孙承枝展开画卷后,直接将

史叔温情 2025-10-28 16:35:58

1977年,千疮百孔的国宝《五牛图》被送到故宫修复,哪知孙承枝展开画卷后,直接将一盆热水泼了上去,众人顿时傻眼了……   这可不是普通的古画,那是唐代韩滉画的《五牛图》,中国最早的纸本绘画,当年从海外赎回来时,已经被虫蛀出了500多个破洞,霉斑厚得能刮下来,连牛头都模糊成一团黑影。   这宝贝之前在库房已经被雪藏了20年,谁都不敢碰,直到故宫把“南裱北传”的顶尖高手孙承枝请了出来。   孙师傅戴着老花镜,对着画卷看了三天三夜,突然端来一盆滚烫的热水,“哗啦”一下浇在了画上。   旁边助手吓得差点摔了镊子:“孙师傅!纸遇水就烂啊!”可接下来的场景让所有人看呆了。   浑浊的黄汤顺着桌沿流下来,原本发黑的画面居然慢慢透出了底色,连牛身上的鬃毛纹路都隐约露了出来。   其实,这幅画就好比一件衣服,这衣服长了霉斑,用热水烫一烫比冷水管用得多,这80多度的热水能瞬间杀死画卷上的霉菌,还能把积了百年的油污泡软洗掉。   更关键的是,古画都有层“命纸”,也就是贴在画心后面的保护纸,这层纸跟原画粘了上千年,硬揭准会把画心带下来。热水一浇,就像给粘死的信封涂了水,能慢慢把两层纸分开。   不过光泼热水还不够,孙师傅接下来的修复才是最耗时耗力的,那就是揭命纸。   只见他把镊子尖磨得比针尖还细,一点点挑开纸边,遇到粘得紧的地方,就用中指轻轻搓捻,把命纸搓成细棉线似的慢慢抽出来。就这么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他足足搓了五天,连呼吸都得放轻,生怕力气大了把画心搓破。   补洞更是个精细活。孙师傅翻遍故宫的旧纸堆,终于找到一种宋代的古纸,纤维粗细、颜色深浅跟原画几乎一样。   他把补纸裁成比破洞大两毫米的小块,边缘刮得比蝉翼还薄,再像拼拼图似的嵌进洞里。   500多个破洞,有的在牛眼睛上,有的在牛蹄子边,他得对着放大镜调颜料,一笔笔补得跟原画画风一模一样,连牛睫毛的弧度都分毫不差。   这种“胆大心细”的修复手艺,可不是一天练成的。   孙师傅是从苏州学的裱画手艺,年轻时跟着老师傅学揭裱,光练习裁纸就练了三年,要把报纸裁成火柴棍那么细还不断头。   他常说修复文物得讲“三慎”:慎洗、慎揭、慎补,每一步都得像走钢丝,既要救回国宝,又不能留下修补的痕迹。   更难得的是,这手艺从来不是单传。当年修复《五牛图》时,孙师傅带着助手沈洪彩揭纸,让刘玉复制印章,每个人分工明确。   现在故宫的修复师们还在沿用这套办法,只是多了科学仪器帮忙测纸张含水量、颜料成分,但核心还是孙师傅那套“修旧如旧”的规矩。   过了整整八个月,当《五牛图》重新展开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五头牛昂首挺胸,毛色鲜亮,连赵孟頫的题跋都清晰可见,根本看不出曾经千疮百孔。   如今这宝贝住在故宫的恒温恒湿展柜里,温度常年保持在18度,每年只敢展出30天,生怕受一点损伤。   有人说文物修复师是“与古人对话”的人,孙承枝用一盆热水、一把镊子,让千年国宝重见天日。   那些看似“疯狂”的举动背后,藏着的是代代相传的匠心,不是靠蛮劲,而是靠一辈子的琢磨和敬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五牛图》修复记 CCTV国家记忆|揭秘:国宝《五牛图》如何“起死回生”? 文|祁年 编辑|史叔

0 阅读:59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