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被中国用核武器轰炸45次的罗布泊,现在竟然变成了这样......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在罗布泊爆炸,但是谁能想到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整整做了45次的核试验,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遭到了大量核污染的罗布泊。 提起罗布泊,很多人会想到“死亡之海”,干涸的湖床、漫天的黄沙,还有上世纪那一声声震动天地的核爆。 谁能想到,这个曾因 45 次核试验被核污染笼罩的地方,如今竟成了养活亿万农民的“钾肥宝库”,还重现了水域与生命,上演了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重生大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罗布泊成了我国核试验的主战场,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后来的氢弹试验,这里先后进行了45次核试验。 核爆产生的能量撕裂过戈壁,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核污染,地表土壤被辐射尘覆盖,植被几乎绝迹,连耐旱的骆驼刺都难以存活,罗布泊成了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 那时没人敢想,这片被核阴影笼罩的废墟,未来会有新的生机。 转机出现在一次地质勘探中,科研人员在这片看似毫无价值的戈壁下,意外发现了一座 “地下宝库”,2.5亿吨硫酸钾矿藏。 硫酸钾说直白点,就是农业离不开的钾肥原料,我国之前一直缺钾,大部分钾肥得靠进口,农民买钾肥贵,种地成本高。罗布泊的钾矿,一下成了破解“钾荒”的关键。 很快,钾矿开发提上日程,但在核污染区搞建设,难度超乎想象,工作人员先得用专业设备清理辐射尘,划定安全区域,再一点点搭建开采设施。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年产160万吨钾肥的生产基地,一袋袋钾肥从罗布泊运向全国农田。 别小看这160万吨,它直接拉低了国内钾肥价格,农民种地的成本降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却提了上来,罗布泊的“核废墟”,一下变成了“农业粮仓的后盾”。 更让人惊喜的是生态的修复,开发钾矿时,人们发现地下有丰富的卤水也就是含钾的盐水,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尾液。 有人想过直接排放,但考虑到罗布泊的生态脆弱性,科研人员想出了变废为宝的办法,把尾液引入干涸的湖盆,形成人工卤水湖。 同时,国家从远处调水补充,再培育耐盐的微生物和植物,让它们在卤水中生长。 久而久之,曾经干裂的湖床竟然重现了碧波,卤水湖里有了卤虫,湖边长出了盐地碱蓬,甚至有鸟类飞来栖息。 如今的罗布泊,不再是只有黄沙的“死亡之海”,而是有湖、有草、有鸟的“生态新绿洲”。 其实,罗布泊的重生,不是孤例,在国家层面,还有不少类似的“废墟变宝地”的故事,比如甘肃的金川镍矿。 上世纪50年代,金川还是个不知名的小山村,一次地质普查中发现了巨型镍矿,镍是制造不锈钢、航空航天材料的关键金属,当时我国镍产量几乎为零,全靠进口。 但金川的镍矿藏在地下深处,而且矿石成分复杂,提炼难度极大,被国外专家称为“难熔的石头”。 更难的是,早期开采技术落后,金川一度成了污染重灾区,尾矿堆积成山,废水直接排入黄河支流,周边农田减产,村民喝水都成问题。 但国家没有放弃,组织科研团队攻关20多年,终于破解了提炼难题,还发明了“尾矿综合利用”技术。 尾矿里的铁、铜等金属被重新提取,剩下的废料用来做建筑材料,废水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再污染河流。 如今的金川,不仅成了全球第三大镍生产基地,支撑着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还把曾经的尾矿山改造成了公园,周边村庄也成了工业旅游村,村民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滋润。 罗布泊的核污染是历史印记,但国家没有让它永远沉睡,而是通过开发钾矿,让它从国防禁区”变成“农业功臣”。 我们不是粗暴地破坏或放弃,而是在历史与自然的交织中,找到平衡的支点,所谓“重生”,从来不是抹去过去,而是带着过去,走向更好的未来。 信源:新华社——《探秘罗布泊 看“肥水”如何外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