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0%关税的计划美国方面已经不再考虑,因为中美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磋商得非常成功。 10 月 25 日至 26 日,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默迪卡 118 大楼里热闹非凡,中美第五轮高层经贸磋商在这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这场磋商足足持续了一天半,双方团队围绕关税、贸易等议题展开拉锯,过程里不乏激烈交锋。中方代表会后直言,美方表达立场很强硬,但中方维护利益同样坚定。 没想到磋商刚结束,美国财长贝森特就公开放话。他向外界宣称,原定于11月1日生效的对华商品加征100%关税计划,美方已经不再考虑。贝森特坦言,做出这个决定的核心原因,是中美这次吉隆坡磋商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 这个反转让不少人意外。毕竟一个月前,美方还把100%关税当作施压的硬筹码,特朗普甚至公开说这是给中方的“终极警告”。可真到了谈判桌前,美方为啥突然松口?说白了还是自身压力扛不住了。 穆迪公司之前算过一笔账,美国消费者要扛下92.4%的加征关税成本,每个家庭每年得多花1300美元。2025年上半年美股光因为贸易摩擦就蒸发了2万亿美元,要是再叠加100%关税,家电、汽车这些日常用品全得涨价。美国经济增速已经被下调到1.5%,根本经不起再折腾。 更要命的是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全球90%的稀土精炼能力、93%的磁体制造都攥在中国手里。美国内华达州挖出来的稀土精矿,98%还得运到四川精炼才能用。 雷神公司去年就因为稀土断供停过导弹生产线,F-35战斗机的生产周期从61天拖到300天,空军还拒收过性能缩水的战机。真要是加征关税逼中方反制,美国国防工业就得“裸奔”。 贝森特还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他预计中国或将恢复购买美国大豆,而且中方会把扩大稀土许可制度的期限推迟一年。这两点其实是双方博弈后的精准让步。 对美国农民来说,恢复大豆采购简直是“及时雨”。2025年1到9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占比才8.3%,巴西占了近80%,美国中西部农场的大豆库存暴涨27%,不少农民都开始抗议了。中方恢复采购,能帮特朗普稳住农业州的票仓,缓解国内政治压力。 但中方也没吃亏,中国早有大豆替代方案,巴西涨价就转买阿根廷的,中储粮还有4500万吨储备,够全国用三个多月,完全不怕被拿捏。而稀土许可制度只是推迟,不是取消,中方手里的战略筹码还在。2025年10月的新规里有个“0.1%阈值”,境外产品只要含0.1%中国原产稀土或用了中国技术,就得申请许可,刚好把半导体、战机雷达这些军工用途全圈了进去。 除了这两项核心议题,双方还在其他领域达成初步共识。芬太尼前体管制成了“破冰点”,中方承诺加强监管,美方则在部分高端技术出口上放宽限制。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措施也被摆上桌面讨论,中方借着农产品采购的让步,争取到了产业利益的回应。 这场磋商的本质,其实是中美双方的务实妥协。美方放弃关税威胁是被动止损,解决了眼前的民生和产业痛点,却没改变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中方推迟稀土管制是主动布局,守住了战略资源话语权,还换来了贸易环境的稳定。 贝森特在发布会上说会谈为后续元首会晤“打下坚实基础”,语气里早没了之前的强硬。中方代表则说得更实在,成果是初步的,还得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说到底,中美之间早就你中有我,单边施压根本行不通,平等对话才是唯一出路。 来源:经济观察者网 【美方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