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我大学毕业后的头五年,基本没戏可拍,这导致我那个时候很自卑。当时拍《历

拾九观人间 2025-10-28 14:42:33

于和伟:“我大学毕业后的头五年,基本没戏可拍,这导致我那个时候很自卑。当时拍《历史的天空》的时候,我不跟任何人交流,一拍完戏就回酒店。所有人都觉得我的性格太内敛了。   54岁的于和伟最近凭着《沉默的荣耀》里的吴石将军一角。   不到72小时就被《人民日报》四次点名,观众表示,他不是演吴石,是吴石本人从史料里走出来了。   可这位被张艺谋夸“中国最好的演员”的戏骨,曾在2013年的访谈里红着眼眶说出那段藏在心底的往事,字句里都是早年的窘迫与挣扎。   那段被自卑包裹的日子,藏着他从“无人问津”到“荧幕封神”的全部密码,也照见了太多行业新人的困境。   如今再回头看,那些看似熬不下去的时光,恰恰是成就他的养分。   1996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于和伟,和妻子宋林静一起进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   本以为是演艺之路的起点,没想到一待就是四年,只演了四部话剧,像样的影视剧角色一个没有。   同学里有人开始崭露头角,买房买车,他却只能挤在部队老房子里,和几个男孩共用客厅,每天对着空荡的房间发呆。   心态失衡的日子里,他甚至会迁怒于妻子。   宋林静看家长里短的电视剧,他会莫名发火,说“看这没用”,其实心里藏着“这角色本该我演”的委屈。   但宋林静从不反驳,默默换台看足球,深夜等他回卧室时,还会把热好的汤端到床头,轻声说“你的才华总会被看到”。   这份包容像块暖石,让于和伟在失意里慢慢攒起了反抗的勇气。   2003年,团里编剧蒋晓勤推荐他去试《历史的天空》的“万古碑”一角,于和伟攥着剧本琢磨了一个多月,角色的每句台词都刻在了心里。   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他午后敲开团长办公室,攥着衣角说,我想出去试试,三年出不来,就永远留下,团长被他的决心打动,点头放了行。   可没等他高兴多久,副导演的电话就来了,角色给别人了,你驾驭不了。   他红着眼眶找到蒋晓勤,话没说完声音就发颤,这戏我不能丢啊。   蒋晓勤一听就急了,立马给导演高希希打电话,语气强硬,这演员琢磨角色一个月了,种子都发芽了,临时换人是毁演员。   靠着这份坚持,他终于保住了这个小角色。   进组后,剧组里全是张丰毅、李雪健这样的大腕,30岁的于和伟成了最不起眼的那个。   酒店房间的白炽灯晃得人眼晕,他拍完戏就往回躲,连聚餐都不敢去。   有次高希希让演员杨树泉叫他吃饭,他摸着饿瘪的肚子说“吃过了”。   直到杨树泉回来带了饭菜,香味钻进门缝,说“高导夸你年纪小,心理素质好”,他的鼻子才猛地一酸。   哪是心理素质好,只是怕出错才不敢说话。   聚餐时李雪健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角色,将来能有震撼性效果。   这句肯定像一束光,让他敢抬头看前辈的眼睛了。   之后的日子里,他天天抱着剧本不放,走路都在默念台词,差点摔进沟里也没察觉。   这份专注真的打动了剧组,本来不起眼的“万古碑”被他演得让人又爱又恨,观众骂角色卑鄙,却忍不住夸“演得有味道”。   那段日子,同学徐洪浩成了他的“深夜听众”。   凌晨一两点,于和伟会敲开他的房门,坐在地上聊戏,从别的剧里的表演细节说到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兴奋起来手舞足蹈,直到三四点才走。   徐洪浩再困也不打断,他知道,这些话里藏着于和伟没处安放的热爱。   《历史的天空》成了于和伟的转折点,高希希之后接连找他演《搭错车》《三国》,从反一号到刘备,角色一步步升级。   而当年在话剧团攒下的功底、低谷时琢磨的演技,都成了他的底气。   现在的娱乐圈里,不少年轻演员戏没拍几部就忙着混圈子,可于和伟的经历恰恰说明,真正的竞争力从不是“会来事”,而是低谷时的沉潜。   他在话剧团四年没放弃看剧本、练台词,没戏拍的日子里跟徐洪浩聊表演,这些无人关注的积累,远比饭局上的寒暄管用。   回头再看于和伟那句“五年没戏拍,很自卑”,更像一份给年轻人的成长说明书。   当年躲在酒店房间的窘迫,深夜说戏的执着,妻子递来的热汤,前辈们的一句肯定,终究都变成了他驾驭角色的底气。    

0 阅读:66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