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评价:中国很多武器性能超过美国,但都有一个共同缺点!中国造的新式武器越来越厉害,像东风-17导弹、055大驱这些,性能指标确实比美国同类型武器还要猛。 2025年,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在《军工信使》杂志上发表评论,指出中国自主研发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055型万吨驱逐舰、歼-20隐身战斗机等装备的技术参数已局部超越美国同类产品,但这些武器存在一个共同短板——缺乏实战检验。 这一评价引发全球军事观察者的热议。 拿东风 - 17 来说,十马赫的飞行速度加上大气层边缘的 “蛇形走位”,让美国萨德反导系统几乎沦为摆设,美军同类项目 2003 年就已立项,到 2025 年还在反复测试延期,进度远远落后。 海上的 055 大驱更称得上 “海上巨兽”,满载排水量超 12000 吨,112 个垂发单元能兼容反舰、防空、反潜等多种弹药,连美军最先进的阿利・伯克 Block III 在吨位和火力上都落了下风,造价却只有对方的一半。 歼 - 20 的隐身性能、航电系统配合霹雳 - 15 导弹,在战术层面已经能压制 F-35,这些纸面数据确实足够亮眼。 但卡申的话一针见血:“纸面参数无懈可击,实战经验仍是空白。” 这不是刻意唱衰,而是基于军事装备发展的客观规律。 俄罗斯自家的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在乌克兰战场上就暴露过精度偏差问题,正是靠实战中一次次修正才逐步完善。中国近 30 年没有经历大规模现代战争,装备缺乏真正的 “战火打磨”,很多极端条件下的问题在实验室和靶场根本模拟不出来。 比如 055 大驱的先进雷达,在亚丁湾护航时曾遭遇海盗用土办法制造假目标,虽然最终化解危机,但反应速度暴露了不足。 歼 - 20 的隐身涂层虽然在内蒙古的冷热测试中表现稳定,可美军 F-35 在中东沙漠高温环境下曾出现涂层起皮的情况,中国战机没经过实战环境的长期考验,能否扛住风沙和强电磁干扰还是未知数。二战时德国虎式坦克参数无敌,却在泥泞战场寸步难行的例子,更印证了实战检验的重要性。 不过这种短板并非无法弥补,中国早已用自己的方式 “补课”。作为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国,很多装备通过海外实战积累了宝贵数据。沙特装备的 “寂静狩猎者” 激光防空系统,2022 年就取得 21 发 21 中的实战成绩,成功击落 13 架无人机,成为全球首个有实战战果的激光武器。 巴基斯坦空军的歼 - 10C 在印巴冲突中击落包括 “阵风” 在内的多架军机,相关数据连夜传回国内,直接推动了后续型号的优化。 国内的高强度模拟训练更是不逊色于实战。朱日和训练基地会模拟强电磁干扰,逼着歼 - 20 在 “半盲” 状态下进行空战;南海靶场用退役军舰加装干扰源,专门测试导弹的突防能力。 海军甚至让 055 大驱关掉主雷达,仅靠直升机引导完成攻击,锤炼极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非洲维和部队反馈的 “坦克发动机高温散热不足” 问题,也成了新一代陆战装备升级的重要依据。 俄专家巴里索夫总结得很客观:“俄军靠实战升级装备,中国靠高强度军演和外贸实战,殊途同归。” 从出口装备的实战反馈到国内的极限测试,中国正在用非战争手段填补经验空白。毕竟,真正的军事实力不仅在于装备参数的领先,更在于持续优化迭代的能力。 当各国军事专家在会议室争论数据时,士兵们更相信弹坑里的教训。 而中国武器库的答案,依然封存在未启用的发射按钮中。 信源:中华网军事频道:《俄专家点评:中国很多武器性能超美国,都有一个共同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