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个事儿,你可能觉得我在吹牛。 俄罗斯人把炸弹的射程硬生生翻了一倍,从100公里干到200公里,让自己的战斗机可以在安全区外“从容开火”。 就这么个改写战局规则的核心玩意儿,你猜是啥? 是我们这边,一个民企做的航模发动机,电商平台明码标价,11万8。 对,你没看错,就是那种给航模爱好者玩的东西,直接被人家买回去,稍微改改,就成了战场大杀器。 这事儿魔幻在哪呢? 魔幻在,当乌克兰人拆开这颗“升级版”炸弹时,估计整个人都傻了。费半天劲以为是啥黑科技,结果发现核心动力,居然来自中国的“货架产品”。 更魔幻的是,不止俄罗斯在用。前脚拆完俄罗斯的导弹,发现是这款发动机;后脚就有消息说,美国一家军工企业的新式武器,用的也是同款。 好家伙,我直接一个好家伙。 中美俄三家,用的发动机,居然都来自中国的一家民企。这已经不是“遥遥领先”了,这是直接把牌桌给掀了,告诉大家:别争了,发动机我这儿有,还能量产。 这几年,总有人念叨我们这不行,那不行,被“卡脖子”。 可现实呢?我们一搞出口管制,印度的“光辉”战斗机直接停产,因为发动机里的核心叶片是咱们产的;韩国卖给波兰的飞机差点被退货,因为也缺了咱们的零件;就连美国的F-35,都因为雷达里的中国产元器件,交付都受了影响。 以前我们总觉得,造一架飞机、一艘航母才叫牛。 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牛,是把那些“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做成谁都能在电商平台买到的“白菜价”商品。 当你的民用技术,已经强到可以无缝衔接军事用途,甚至成为别国军备竞赛的“性价比之王”时,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却又让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力量。 这种实力,藏在日常里,藏在每一个快递包裹里。 比直接秀肌肉,要高级得多,也……恐怖得多。


